2020年1月13日,记者对关于干湿垃圾进行调查,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提出了垃圾减量的新难题:层层包装怎么破?包装减量瓶颈在哪儿?湿垃圾源头大户怎么“管”?今天,上海进入“两会时间”,这迫在眉睫的一个个“垃圾难题”,等待着代表委员和市民共同破解。
“史上最严垃圾条例”在上海实施已有半年多了,垃圾分类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百姓的自觉行动。但是,由于上海是一座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垃圾减量依然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一支护手霜五层包装;三两茶叶包好变三斤;一只牛蛙杀好减重一半;一碗蚕豆两袋壳;一份外卖餐盒塞满桶;快递纸箱泡沫塑料堆积成山……连日来,记者深入菜场、超市、小区调查,采访业内专家、技术大咖,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一条条真实的数据和一个个鲜明的观点。这份接着地气、冒着热气的新闻调查,列出的垃圾减量中亟待破解的难点和瓶颈,很有价值。
这些垃圾,有的是人为“增肥”,如商品包装、快递包装、外卖餐盒,年年都在增长;有的是自然“减重”,如生鲜食品,因为“吃新鲜”的习惯和蔬菜水果易腐烂的特点,导致湿垃圾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增肥”的还是“减重”的,最后都成为需要处理的废弃物。而在处理环节中,无论是干垃圾的循环利用,还是湿垃圾的就地减量,依然还是一个“痛点”。
近多年来,“垃圾分类”都是上海两会的热词。每年,代表、委员都会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背景,在会场上就这个问题建言献策,碰撞出火花。正是在连续几年吸取大量代表委员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去年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2020年的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也将作为六个专题审议议题之一,由代表们进行集中审议,本报新媒体将全程直播。
垃圾问题事关城市未来,事关美好生活。垃圾减量的一个个问号,能否拉直?让我们期待两会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