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北京垃圾分类,从政策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到试点的推行,来自特邀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大兴区政协主席吴问平都给予了肯定,但在落实层面,他认为还有改进空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吴问平用一句话总结。
“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不够,导致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具体做法比较粗放。”在吴问平看来,北京在垃圾分类上开展了很多宣传工作,但宣传却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以往更强调造势和氛围引导,而涉及具体的宣传,包括入门入户手把手去宣传去引导,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那些有毒有害,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宣传不够具体化,进一步致使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不够精细化。“只有从源头打通了垃圾分类的‘最先一公里’,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才能有更优化的操作方案。”吴问平表示。
他表示,除了宣传具体化和源头分类精细化,垃圾分类后的消纳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运输和处理作为一个产业链的一环,必然随着前端的变化而变化。前端分类好了,中端和后端混装混运,处理时不进行分类都不行。但总而言之,“源头分类是基础,分装分运以及分类处理,都有赖于基础工作。”吴问平强调。
吴问平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由于年龄层不同,生活方式的分化导致垃圾分类出现年龄断层。“老人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孩子们由于从小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也在认知层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企业在小区探索的积分换购,对年轻人起不到什么诱惑力;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又对年轻人早晚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形成阻力。”
吴问平建议,可以对人群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小区,不同的人的素质,采取分类对待的方式。企业也要通过探索,总结推广一套可复制的方案。
另外,在网购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生活方式的同时,快递包装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形成的挑战,也让吴问平进行了颇多反思。
国家邮政局监测信息显示,2019年11月11日-16日,受网络电商平台集中促销影响,业务量达到全年高峰,6天内共处理邮(快)件23.09亿件,同比增长22.69%。
“大部分快递用纸板包装,其中大部分可回收,但在打包的过程中,还是会混合一些其他垃圾,比如粘在纸板上的胶带。”吴问平提出,如何促进快递包裹可循环利用以及分类处理,也是全社会应该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