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全国唯一100%城市化的城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为1302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
深圳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方面做出示范,既是重大需求,也是历史使命。2000年,深圳市被原国家建设部确定为首批8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之一。深圳市一直以敢想敢干、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积极探索,力图形成垃圾分类的深圳模式。目前,深圳正着力建立垃圾分类的“三大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垃圾分类创新之路。
一、顶层设计定向统领
20年来,深圳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经过起步、探索和全面实施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深圳市根据市情民情,与时俱进,在积极探索中稳步前行,出台规范性文件。2012年8月1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废除了2007年10月1日发布实施的《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6月23日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生活垃圾和减量管理办法》,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工作,遵循政府指导、属地管理、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明确分类标准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明确提出住宅区内的生活垃圾,实行定时定点相对集中分类投放;对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提出具体要求等等。2015年11月发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规程》两个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2017年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等等,这些规范性文件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深圳垃圾分类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统领性文件。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说,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深圳市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双轨战略,明确提出“源头充分减量,前端分流分类,中段干湿分离,末端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路。由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十三五”国家“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基于分类的深圳市生活垃圾集约化处置全链条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紧密结合深圳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重点工作,为深圳市建成以选择性精准分类回收为基础,以全流程减量提质为重点,以清洁焚烧发电为核心,以全过程智慧监管为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决策支持,形成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环境高标准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深圳模式。通过着力建设垃圾分类“九大分类、宣传督导和责任落实”等“三个体系”,盯住住宅区重点,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实现到末端的全过程治理。
二、分流减量谋篇布局
深圳市为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缓解末端焚烧和填埋处理压力,建立了玻金塑纸、废旧织物、废旧家具、年花年桔、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果蔬垃圾、绿化垃圾、厨余垃圾九大类垃圾分流处理体系,截至2019年上半年深圳市日均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回收量超过3000吨。
——建立废弃玻璃、废弃金属、废弃塑料、废弃纸类回收处理体系。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玻金塑纸”细分类,通过完善住宅小区分类收集容器,源头引导市民分类投放废弃玻璃、废弃金属、废弃塑料、废弃纸类,并由各区城管部门委托专门企业上门回收、集中暂存后进入再生资源体系。深圳市3500多个住宅区共设置玻金塑纸分类收集容器7000多组,有南山区“玻金塑纸”分拣中心等18处,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日均收运处理玻金塑纸达70吨。
——建立“废旧织物”回收处理体系。从2014年起,深圳市各区开始引进有分拣场所和再生利用渠道的企业开展废旧织物回收工作,回收后的废旧织物经过专业加工后再生制成包装材料、拖把等产品。采取先市场化发展后规范的措施,统一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在优秀小区设置废旧织物智能回收箱,回收箱箱体按要求喷涂备案编号、回收及监管电话号码、投放指引及回收处理流程说明等内容。深圳市共设置废旧织物回收箱超4500个,其中250个为智能回收箱,实现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覆盖率100%,全市日均收运处理量达13吨。
——建立“废旧家具”回收处理体系。废旧家具因体积大,无法进入现有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2015年开始实施分流处理工作,这是国内首个开展废旧家具专项收运处理的城市,并于2017年率先建立了废旧家具预约回收制度,实行定点投放、预约清运。目前,深圳市已配套建成南山区等废旧家具拆解和资源化利用设施21处,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日均收运处理量达715吨,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
——建立“年花年桔”回收处理体系。深圳市从2016年开展了年花年桔专项回收活动,通过适当补贴引进回收企业并提前开展宣传,向社会公布预约回收电话,由物业公司收集暂存后预约上门收运,回收企业将存活植物重新培植,完好花盆及养殖土、造型支架等回收再利用。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收运处理量达202万多盆,再利用花盆达94万多个,移植栽培年桔8万多株。
——建立废电池和废灯管等“有害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从2015年开始,深圳市全面推行有害垃圾回收处理,已建立较完善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常态机制。各区政府负责在住宅小区及公共场所设置专用收集容器,委托具有回收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分类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截至2019年上半年深圳市共设置废电池回收箱2.4万多个,废灯管回收箱1.2万多个,覆盖全市机关单位、物业小区,全市日均收运处理有害垃圾量达90吨。
——建立餐饮酒楼“餐厨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按照《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实行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特许经营,共确定7家收运处理企业,建成4座餐厨处理设施,截至2019年上半年日均收运处理量约800吨,占全市餐厨垃圾总产生量约43%。其中,罗湖区、龙岗区、龙华区处理设施均采用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南山区处理设施采用生物法饲料化处理工艺,生产饲料蛋白粉;盐田区处理设施采用高温生物降解处理工艺,餐厨垃圾脱水干化之后与园林绿化垃圾等混合生产生物质燃料棒。其他各区在过渡期内利用小型处理设备对餐厨垃圾进行处理。
——建立集贸市场“果蔬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果蔬垃圾回收处理主要通过配置小型处理机就地就近生物处理,或经压榨脱水减量80%后焚烧处理,或纳入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协同处理。南山区果蔬垃圾处理厂,通过筛选、二次分拣等生产流程,产生的渣料作为有机肥改善土壤;压榨、烘干出的水经过净化系统排到污水池。这个果蔬垃圾处理厂每小时处理5吨果蔬垃圾,1吨果蔬垃圾生产200公斤左右肥料。深圳市396个农贸(批)市场实行果蔬垃圾分流分类,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日均收运处理量达256吨。
——建立“绿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深圳市建设绿化垃圾、公园绿化垃圾处理设施34处,就地就近粉碎回填利用,道路绿化垃圾在绿化树枝粉碎场粉碎后沤肥再利用或送到生物质电厂作为燃料。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780多个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产生的绿化垃圾实现分类收集处理,全市日均收运处理量约为570吨。
——建立“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2019年深圳市大力开展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1000多个住宅区引导居民定时定点精准分类投放厨余垃圾。收集后的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协同处理或利用小型处理机分散式处理,厨余垃圾全市日均收运处理量达54吨。
深圳市伴随人口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9月,日产生活垃圾28500吨,分流分类处理3000吨,市场回收5500吨,回收利用率在30%左右。通过科学布局,深圳市形成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主焚烧和填埋为主的格局,截至2019年9月,运营的焚烧厂共5座、卫生填埋场共3座,垃圾处理量约18000吨/日,近10年平均增幅达6%。
三、立足宣教精准督导
深圳市牢固树立“做垃圾分类,就是做城市文明”的理念,以行为引导为重点,加大宣传策划力度,夯实学校基础教育,做细宣传进家庭,创新公众教育,全力构建市区联动的宣传督导体系,营造了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入户进家庭
2017年深圳市编制《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内容清晰详实介绍垃圾分类知识。2017年6月3日,深圳市举办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布会,公开征集2017名市民见证者,在全市10个区共设置11个会场。仅2017年全市印制《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近500万份,通过采取社区、物管、义工、NGO组织以及专业公司等入户或投放到居民家庭信箱等形式发送。
创新实施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
《“蒲公英”计划》是通过硬件队伍和软件建设,搭建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让垃圾分类这颗文明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不断地传播扩散,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推动人们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蒲公英”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公众教育基地,组建并培养垃圾分类宣传队伍,统一和规范垃圾分类教育培训课件和宣传资料,全方位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体系。硬件建设。全市建设市级科普基地4个,区级垃圾分类体验馆10个,共接待市民20000多人次,并积极在社区拓展垃圾分类“微课堂”。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管监督员、志愿讲师、市民代表近500人参观体验生活垃圾分类分流体系。在强制分类示范片区试点单位,建立定时定点教育督导制度,现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各类生活垃圾,打通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最后1公里”,同时教育方式由宣传教育转向宣传教化,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社工为中坚力量、以义工为辅助力量的垃圾分类三级培训讲师梯队,培育宣传的种子队,多层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组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深圳知名主持人吴庆捷、董超、知名环保人士南兆旭等20多人的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并特邀王石先生和刘建国教授围绕垃圾分类的公民责任和技术路径授课,共有500余名市民现场聆听。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固化市、区和街道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人员2670人,“社工+义工”队伍,以党群服务中心“微课堂”为基地,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2800次。
软件建设。统一设计开发制作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读本和课件,统一制作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开设线上垃圾分类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垃圾分类知识。
夯实垃圾分类校园教育基础
2018年,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发文,联合召开全市学校垃圾分类推进会,联合开展全市10个区(新区)德育老师集中培训,进一步压实学校作为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推动建设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2018年底已实现全市741所中小学校示范创建工作全覆盖。垃圾分类教育读本(第三版)已完成修订和印刷,并发放到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学校垃圾分类教育,让中小学生和幼儿及时了解最新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其践行垃圾分类。建立示范小区和周边学校互动机制,组织开展“示范小区资源回收日进学校”和“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进示范小区”等活动,积极发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仅2018年共开展家校联动活动4000余场。
重点破解居民参与率低的问题
2018年,深圳市在住宅区大力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垃圾分类模式,安排督导员每天晚上7~9点在小区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具体引导、指导和督导小区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改变混合投放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截至2019年9月全市805个不设楼层桶的住宅区,率先实现“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垃圾分类模式,形成了四种督导形式:依托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先锋示范督导模式;依托志愿者,建立“社工+义工”的“双工”联动督导模式;依托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社区老人和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自治督导模式;依托落实物业管理责任,建立以物业保洁员为主的督导模式。通过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现场督导,使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明显提升。
截至2019年9月,深圳市有2671名督导员在805个小区的2630个集中投放点开展现场督导,共覆盖45.2万户、153万居民,平均每个集中投放点服务约172户居民。督导员中物业服务人员有1299名,占比48.6%;志愿者有965名,占比36.1%;党员有30名,占比1.1%;热心居民有85名,占比3.2%;第三方企业员工有272名,占比10.2%;街道执法队人员有20名,占比0.7%。
四、压实责任精准督考
深圳市建立了有效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完善责任落实体系。压实区、街道、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服务企业、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农批市场、大型超市、垃圾收运处理企业等的垃圾分类主体责任。
纳入政府重点考核项目。深圳市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等考核项目,从分流分类体系建设与运行、宣传督导、知识普及等方面量化考核内容,落实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功能,形成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
优化考核评价指标内容。2018年,深圳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优化了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内容,完善了住宅区考核评定标准体系,建立多层级考核标准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指数测评考核,定期公布各区排名,切实推动基层工作落实,提高居民参与分类投放率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减少焚烧填埋量。
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2018年深圳市市区两级城管部门以“行走深圳”“第三方监管”等方式,持续深入一线对各街道、社区、住宅区的优秀小区创建、分流分类体系建设、宣传督导体系建设、行业安全生产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工作亮点,每周形成《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周报》并及时通报,促进整改落实。仅2018年累计行走300余次,覆盖全市74个街道,行程累计超过81000公里,发现并及时解决基层问题900多个,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地。
加强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巡查力度。仅2018年,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执法部门联动,在全市范围首次开展深圳市物业小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专项检查周期间,共发出289份《责令整改通知书》,正式立案查处5宗,强化了各主体单位的责任落实。
五、盯住重点精准发力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说:“我们重点盯住住宅区的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分类,准确分类,至关重要。因此,要盯住住宅区垃圾分类,精准发力。”
夯实投放设施基础,实现标配。制定《深圳市住宅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管理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责任单位应在住宅区(城中村)设置分类投放点、废旧织物投放点、废旧家具(年花年桔)投放点和其他垃圾投放点(收集转运点)。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分类投放点的首次统一设置,包括分类投放点建设和分类收集容器首次配置。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责任单位负责分类投放点的日常维护管理和收集容器后续更新。截至2018年底,已免费在全市3500多个物业住宅小区(城中村)设置7000多组分类收集容器,实现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从2019年初开始,在全市805个楼层未设桶(或已撤桶)的住宅区合计设置了2630组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平均每组投放点服务170户居民,统一配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厨余垃圾(定时摆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以及洗手盆、照明设施等。
规范标准,专业化管理。出台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住宅区生活垃圾分操作规程》,对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以梅林一村为代表的“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在深圳市复制了2800个物业小区。在梅林一村的一个集中投放点,深业集团保洁部班长任本成介绍说,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我们负责管理。这种模式就是每晚7点到9点集中投放,投放现场有2~3名督导员,对居民的分类投放行为进行引导督促和记录。其中有物业督导员1人,其他人是社工、义工和学生自愿督导员等,这个投放点有128户,投放率90%。只有厨余垃圾晚上集中投放,9点后厨余垃圾有专用车辆运走,其余各类垃圾可随时投放。
压实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责任。根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住宅区实行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应当履行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分类收集和交运生活垃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台账等义务。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说,我们将用深圳特区精神,持续深入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等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多举措,久久为功,加快推进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让深圳特区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