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资讯 >

生活垃圾分类案例分析及重点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9-06-11 17:22:39   来源: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关于垃圾分类的重磅政策导向频频下达。


6月3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1版刊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到2020年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将是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于环卫产业链来说,带来的将是收集转运和处理环节的相应调整,精细化、专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体系,但形成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本文跟小编一起了解起步较早的示范地区和企业运营垃圾分类的模式。


一、生活垃圾分类全国推进布局


全国共选定了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并选定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


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地区(点击查看大图)


目前,46个重点城市中有41个城市已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的县(市、区)要在2019年内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预计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二、示范区运营模式案例


1、政府实践案例


① 广州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居住小区(社区)、城中村、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政策配套:广州市目前已实施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广州市餐厨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试行办法》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并形成了3项经济激励配套政策,即“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生态补偿办法”、“低值可回收物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强制示范布局:强制分类已覆盖5908个机关团体单位、部队团级以上机关、垃圾分类内容纳入星级酒店和A级旅游景区行业监管。


广州市2017年9月开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并选定越秀区和荔湾区先行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职责分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明确专职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工作,至少配置3名专职督导员,每个社区至少配置1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小区、村居按每300户配置1名督导员,督导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广州市还建立了“92回收”APP移动平台,主要回收书、纸、金属、杂物等废弃物,覆盖10个区,用户约32万人。

“92回收”APP移动平台及回收物价格

以下以越秀区为例,垃圾分类强制工作由政府主导统筹管理,共形成了区、街、居委三级组织系统。


配套设施体系:在配套系统上,目前共设置了1434个定时分类投放点、706个误时分类投放点、582个有害垃圾收集点。


落实“两网融合”模式,采取“居民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分类收集+车队免费运输+企业定期收购”的回收处理模式,促进废玻璃、废木材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企业根据回收利用的垃圾量给予源头居民和环卫工人补贴。


特点:贯彻实行就近就地处理理念:应用“配备粉碎机设备+生物菌发酵”的技术来处理肉菜市场餐厨垃圾,在肉菜市场配置餐厨垃圾粉碎处理设备,制作环保酵素。在辖内公园配置树叶(枝)垃圾处理设备,对树叶垃圾进行粉碎处理,作为公园的土壤改良剂、水培填充剂和生物质发电厂燃烧源料。


用“配备精细分拣设备+生物菌”的技术处理社区餐厨垃圾,对分类出餐厨垃圾的环卫工人进行补贴。对餐饮垃圾产生单位实行了统一收运,目前全区餐饮垃圾日收集约为160吨,每月对餐厨垃圾二次精细分类资源化利用约300吨。

强制垃圾分类期间越秀区垃圾回收量(单位:万吨)

② 北京


北京市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类别。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


政策配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以《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主要政策指导。


示范布局:截止2018年底,北京已经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总数达到100个,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达到30%。


截至目前,北京市推动1064所学校和271家医院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同时还在528个商超和446个旅游景点开展了垃圾强制分类。


职责分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分配到各级政府,实施楼门长、分类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和监督员“一长四员制度”。


配套设施体系:在垃圾分类设施布局上,实行三级设施体系,示范片区内每个社区至少明确1个交投点,每个街道至少明确1个中转站,每个区至少建设一个分拣中心(东西城、石景山区除外)。在收集运输端推广厨余垃圾绿色运输车队以及建筑垃圾运输绿色车队。


北京市目前形成了四种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上门或定点回收,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


特点:以“干湿分离”、资源回收为重点。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分类收集端,以“干湿分开”为重点,引导采用“大小桶”、“桶车对接”等干湿分开的分类收集、收运模式,引导餐厨垃圾分类投放并及时收集。


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整合个体回收人员,健全再生资源回收渠道,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衔接,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


2、企业模式探索目前企业在垃圾分类模式的运营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代表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付费模式、纯商业化模式和特定采购模式。


①政府付费模式


 环卫运营+垃圾分类特许经营权 


联运垃圾分类模式示意图

通过与政府签订服务协议,由政府购买设备和运营服务,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进行后期运维。同时发挥分类处于环卫最前端的优势,打造收集、清运、处置和利用环卫一体化模式。


生活垃圾分类主要由运营服务、三大硬件设备(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组成,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并采取积分奖励措施。


截止目前,联运垃圾分类一体化模式已覆盖全国113个城市,共有项目超过480个,用户数量超过250万,每年回收再生资源超过60万吨。


②纯商业化模式


机构+会员,再生资源销售



奥北环保聚焦机构垃圾分类,从学校、企事业单位入手,并设置个人会员制度,通过奖励引导用户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完全市场化运营,不参与政府招投标服务,直接服务有垃圾分类需求的机构和社区,通过可回收物的销售实现盈利。目前已获得京东和峰瑞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奥北环保将可回收物分成14类,设计了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回收袋,用户付费购买,投放时可置换回相应空袋,分类回收的垃圾可积分兑换现金在手机端提现。


奥北环保2017年6月在成都试运行开始,截止2019年04月,22个月内在成都、西安、北京累计发展32767名个人会员、214个机构会员。


③大宗采购/特定品类的回收


回收+仓储+物流一体化,O2O全产业链物联网回收平台

闲豆回收2015年7月上线,专注于高级B端客户,如商超等包装大户的废弃物回收,包括商场、超市、写字楼、医院、电商、制造业、中型个体回收户、私营回收商等。


B端拥有高频、刚需、高客单价、高毛利等特点,通过O2O的形式,将线下物流、仓储与线上技术、运营结合,实现线上交互、线下服务,从而缩减回收环节,提升回收效率,保障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加盟模式扩大市场范围。


闲豆回收融资时间表(来源:投资界)

闲豆回收服务的企业级用户已超过12000家,与包括苏宁、家乐福、沃尔玛、永辉、人人乐、聚美、小米在内的多家上游企业建立合作,在下游则为玖龙纸业、山鹰纸业、世纪阳光、银河纸业等企业供应废纸。


三、推广运营重点问题探讨


垃圾分类从居民分类端开始,可以分为分类端、收集运输系统和处理系统三大板块。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

垃圾分类市场发展关键点在于优化流程管理,即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以及配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垃圾分类模式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完全由政府主导管理工作并支付费用,企业提供设备和服务;中期实现企业深度参与,配合进行制度和设施建设;后期理想状态是实现完全市场化,企业能够凭借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正常盈利和规模化发展。


通过分析上述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可以看出,在推进中应关注以下重点问题:


1、政府方面


知识宣讲


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贯在推进前期非常重要,不仅包括垃圾分为几类,每种类型的垃圾需要经过怎样的投放前处理、每个社区收集点不同的投放状态要求,都要经过细致的宣讲和不断灌输,养成前端居民良好的分类习惯,达到更好的效果。


硬件设施


对于部门地区来说,垃圾分类流程布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分类垃圾桶、到收集转运车,到后期处理阶段的分拣专用设备等,需要进行系列化的更新改造。前期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将同时影响居民分类投放积极性和后端处理效率。


流程完善


需要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原则完善各个环节。目前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主要依附于原有的环卫运营和固废处理系统,没有形成针对分类垃圾的专属收集转运系统。特别是收运环节,能够最直观的看到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水平,不规范混装会极大的打击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将收运系统和互联网+结合,实现在线预约收集或者查看收运状态、收集反映意见,改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互动体验。


奖惩机制


现有前端分类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获得兑换价值,不论是发放虚拟货币兑换商品还是货币奖励,生活垃圾废品价格目前处于低位,且单个家庭产生的垃圾量有限,分类带来的直接收不具备特别大的吸引力。


现阶段垃圾分类管理和运营成本主要由政府单位承担,长远来看,将成本更大的分摊到产生者身上,才能更好的推动前端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惩戒手段约束居民个人行为,反向推动分类工作。


2、企业方面


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垃圾分类运营模式中技术驱动因素非常重要,互联网化和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整合互联网、物联网、AI、GPS、GIS、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需要持续关注前沿科技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探索盈利模式


企业参与垃圾分类运营的前景从根本上取决于如何形成清晰稳定的盈利点。


现阶段处于垃圾分类推广的起步阶段,宜将推广垃圾分类与环卫一体化相结合,前期由适当的政府付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成熟可持续的市场机制,可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并且打通产业链,使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等环节相结合,达到综合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