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18年可能是新能源车企布局10多年来最热闹、最特殊的年份。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在寒冬逆风翻盘,成为整个车市的救命稻草。这一年,老牌车企在创新和收购中迅速布局;互联网造车在一片叫衰中强劲雄起;PPT造车昙花一现又迅速没落……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一起上演了一场寒冬中翻盘的年度大戏。一起来看看这场大戏中的精彩片断。
“新能源整车第一股”鸣锣开市
目前新能源市场鱼龙混杂,算上诸多依身市县的小型企业,预计有上千家企业盘踞在这一领域。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第一之争,头把交椅总有人抢,但争来争去还是那几个熟面孔,比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吉利、大众、丰田等把造车当成老本行的传统车企。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办了件“大事”。 9月27日,北汽新能源借壳停牌两年的SST前锋,以“北汽蓝谷”名义成功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中国新能源整车第一股”鸣锣开市。
从产品上来说,北汽新能源目前已经有成型的产品序列。从2016年开始采用新平台模式后北汽新能源走上自主研发、销售之路,从新平台下线的北汽EC系列在1-8月份累计销售4.34万辆,紧跟特斯拉Model 3(5.93万辆)和日产聆风(5.68万辆)之后,拿下全球第三的销量成绩,被业界戏称为“一般一般,全球第三”。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21年前,北汽新能源还将推出10款新车,继续提高新能源核心技术。
在国外成功上市,在国内销量创新高,刚过去的2018年,北汽新能源迎来了高光时刻。但是冷静分析一下,上市是不是未来的出路并不好说,补贴的逐渐下降却是肉眼可见的,中外还有不少劲敌正在虎视眈眈,北汽新能源在未来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新势力”实力派”PK“演技派”
头上顶着“互联网+”的新势力造车潮2017年还是纸上谈兵,2018年就已来势汹汹,开始实打实攻克线下市场。动作较快的企业开始陆续上市新车,已有不少车型实现规模交付,之前蔚来、新特、云度3个品牌公布了交付数字,其他品牌则选择性公布了预期交付量。
大体来说,新势力品牌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演技派”和“实力派”。“演技派选手”们科技力量强势却只在嘴上说说,车型设计前卫却只给大家看看,到现在还没有一款成熟的产品可以推向市场,这部分车企不多说。
大家比较期待的当属“实力派”,如蔚来、小鹏、威马之流。蔚来算是新势力造车潮中的佼佼者,我们不妨称之为“明星选手”,依托互联网行业巨头强大财力支持,一上场便吸睛无数,在概念阶段就带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与其说是做汽车不如说在做社群,汽车只是其中一个入口而已。令人忧心的事蔚来产品上的“硬伤”,曾经蔚来最大的卖点就是超长续航里程,买到手的用户却反映续航里程缩水比想象中严重得多,想换电池但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不如换车来的划算。
小鹏倒算是新势力造车中性价比较为不错的新能源车,外观设计入的了眼,内饰也还算精致,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两者达标意味着成功了八九成,再加上车内360°全景摄像头等各种贴心的人性化设置很受消费者欢迎。大面积、高频次的地推带来的订单需求和产能不足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且暂时无解,目前预计有上万台订单积压。根据小鹏的销售人员反馈:去年12月购车的用户,提车时间已经排到了今年5月。也就是说,平均每位消费者交钱之后至少要等上半年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新车下线,这十多万订车款和大家存在ofo或者途歌里的押金有什么区别?而且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半年之后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敢于一次性把十几万交出去的都是勇者。
谁是黑暗里的掌舵者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领域的制高点,世界多国早在2016年就陆续发布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就连德国这种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燃油汽车制造国也宣布在2030年以前禁售传统燃油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初始动力就是国家的各项鼓励政策。
最直接的鼓励手段就是补贴+绿牌,一举解决了消费者金钱和牌照两大难题。虽然2018年补贴有所退坡,但是续航里程超过300km的纯电动汽车补贴却有所增长,高额补贴给了企业不少空子可钻,企业在向工信部申报时续航里程直接写成了301km。“骗补”现象对市场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了今天新能源汽车“尖货”很少,而产能却严重过剩的尴尬局面。工信部正在制定2019年的补贴政策,总体指导原则是希望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有业内人士称: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至少要在2018年基础上再降低30%。
随着用户的消费理念逐步趋于成熟,对电动汽车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变成了市场。汽车工业协会曾发布一份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份额几乎被自主品牌牢牢把控,市场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中难觅外资身影。这一情况可能在今年不复存在。随着市场逐渐觉醒,竞争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对手不仅来自国内自主企业,更会来自全球。1月份,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中透露: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在筹备建立,预计今年夏天完成初步建设,年底开始生产价格适中的Model3,产能预计50万辆左右。一旦特斯拉实现国产,走中高端路线的新能源车企将会迎来劲敌。
套用一句诗来总结一下2018年新能源车企战况:雄鹰与麻雀齐飞,巨头共虾米夺食。但从今年的各项政策来看,距离市场重新洗牌的时机已经不远了,一切资源还是会聚拢在头部,得先机者不一定得天下,提高新能源核心技术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