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广州的垃圾填埋场承载量只能满足一年半的需求,“垃圾围城”迫在眉睫。通过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等方式,逐步创造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广州经验”。如今,广州每天近1/3的垃圾已实现了分类回收,新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也正在顺利推进。广州“垃圾围城”危机基本破解,成功进入了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行列。
在9日举行的第一届城乡垃圾分类与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广州的做法和经验,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垃圾围城”、“垃圾围乡”局面。
近1/3垃圾已分类回收
“垃圾市长”,这是广州市长陈建华给自己的“封号”。“四年前,我上任的时候,广州的垃圾填埋场承载量只能满足一年半的需求。如果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广州2013年就会被垃圾掩埋。”在会上,陈建华感慨地回忆说,“其实我也不想做‘垃圾市长’,但当时形势所迫,自封‘垃圾市长’也是迫不得已。”
据环保部数据,广州每年产生大约430万吨生活垃圾。陈建华坦承,广州每天实际上产生2.3万吨生活垃圾,数据比环保部的多将近一倍。在2011年的时候,广州的垃圾填埋场就仅剩下一年半“寿命”,如果不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以及新增新的终端处理设施,广州将没地方处理垃圾。
陈建华分析,在今后10-20年,中国会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一个难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以后,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废弃物,难道真的是一无用处吗?“我们研究发现,一些地区比如北欧、日本,在垃圾处理上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如果能将垃圾分离出来,实现‘三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就可以解决垃圾问题。”
近年,广州力争在垃圾源头减量,进行垃圾分类全流程设计。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2012年开始,广州开展了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等一系列活动。广州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原则和技术路线: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广州坚持精细化运作,探索稳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和渠道。
“现在广州每天垃圾产生量约为2.3万吨,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分类回收的垃圾已经从4000吨增至了7000吨,我们计划在2020年前,每天分类回收的垃圾达到1万吨以上。”陈建华说。
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广州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达到781个,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人口占全市社区人口的46.16%。大城市如何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广州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探索,广州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创造出切实可行的“广州经验”。
据介绍,在“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继续优化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推广垃圾分类“广州经验”,建立健全第三方参与垃圾分类服务机制。未来广州还将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建成6座资源热力电厂、6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和1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1.6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480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化解“垃圾围城”困局。
同时,广州还力争2020年前建设35个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总消纳量约2.9亿立方米,建设7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年总处理量约930万立方米,其中拆除类建筑废弃物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吨。
广州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不仅仅是广州,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包围,很多城市已经找不到土地用于垃圾堆放和填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几年时间的探索,广州垃圾分类的经验和做法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关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蒋省三说,近年来,广州市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广州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国城市垃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处理,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垃圾围城”、“垃圾围乡”局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献计献策。
陈建华说,广州在垃圾治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广州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突出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科学谋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积极开展相关技术推广研究攻关,坚定不移地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低碳生态、美丽宜居的幸福城市。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