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协对最具影响力的10件提案进行了表彰,其中就包含有关垃圾处理的提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产量持续上升,随之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容小觑。
我国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现状并不乐观。“十二五”期间,仅农村地区每年的垃圾产生量就达1.1亿吨,其中有将近7000万吨的垃圾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其垃圾资源化处理,必须重视制度创新。
在“十二五”结束之际,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现状如何呢?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首先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县级以上的城市垃圾清运量是2.45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9亿吨,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6657万吨。农村垃圾清运点达到35万个,占总数的64%。“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77%,这是首次突破90大关。”张益介绍说,“焚烧、填埋跟其他的比例,分别为65.42%、32.52%、1.95%。县城在垃圾无害化处理上首次突破了70%,达到了71.6%,卫生填埋焚烧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89%、7.22%、3.37%。农村中已经进行处理的行政村的比例占48%。”从上述数字来看,虽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发展有所突破,但是与大城市相比,仍落后很多。
2011年,县城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6.77%,但是截至2015年底的最新数据显示,资源化率只增长了0.88%,达到7.65%。在张益看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目前遇到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缺乏科学的规划,处理设施、技术相较于城市来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领导机构设置、责任分工等都相对滞后。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专家认为,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其资源化,就必须重视制度创新。
住建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介绍说,“我们需要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张悦建议,财政补贴制度应从项目的补贴向循环产品补贴方向发展。比如某企业现在做的生物有机肥,餐厨的耗氧发酵,能否对这些肥料和这些农产品给予更多的补贴,而不是补贴给做反应器,或者做液氧的消化池。“税收机制也要创新。”张悦认为,“应尽量减少向治污环节收税,甚至要拿出一部分税收补助到再生资源中去。”在碳交易制度方面,张悦表示,这方面更需要创新,让科学的碳交易方法成为常态。
在实际操作方面,张悦提出了“绿色物业”的概念。比如在我国,物业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可以以此为基础建设绿色小区。首先从垃圾分类开始,物业公司可以入户,比如在一个垃圾桶上标明房号,业主倒完垃圾物业公司可以帮助清理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