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曾经一度是垃圾焚烧行业的关注焦点,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相关知识的科普加强以及整个环保行业的大势,公众与垃圾焚烧行业的矛盾也在逐渐趋于缓和。
然而,正当公众与行业的矛盾日趋缓和的时候,当前,尤其是今年以来,行业内“低价中标”现象频发,一时间“低价中标”的关注度甚至超过“邻避效应”。随着技术的进步,低价是必然,但是当前行业价格呈现“断崖式”跌落的情形,未免让人担忧。
断崖式跌落的价格
12月18日,浙江绍兴项目投标价格最低报价18元/吨。据相关资料显示:浙江绍兴垃圾焚烧项目(2250吨/日,含场外及园区投资约3亿元)今天(12月18日)开标,最新投标报价:重庆三峰18元,浦发环保35元,上海环境47元,深圳能源50元。
其中重庆三峰18元/吨的报价直接击破之前蚌埠(26.8元/吨)和高邮(26.5元/吨)项目的战绩,进入20元内阶段。
如果说蚌埠和高邮项目的中标价格引发业内热议的话,而此次浙江绍兴项目的直接击穿20元/吨的报价,则直接引发业内的“震荡”,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为“行业自毁模式开启”。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秘书长郭云高对新华网表示,坦率地说,8月11日针对26.8元/吨处置费中标发表观点时,我个人是比较轻松的,觉得是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发展促使了价格的下降,26.8元/吨,令人喜中带忧,因为毕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11月26日针对26.5元/吨发表观点时,心情沉重,趋势令人恐惧,意识到引导这个产业的政策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更低价还将出现。“18元/吨”虽然证实了本人的猜测,但还是来得太快了,太猛了,即使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中标企业,即使我们可以说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收入大头是售电。
郭云高还分析称,“18元/吨”,已经不再是企业恶性竞争和价格高低的问题,已经演变成城市垃圾处理责任主体错位,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属性定位的问题。建设企业投资,环保企业顶雷,运营电费买单,我们几乎看不到地方政府在当地垃圾处理中的责任。难道真的因为垃圾焚烧发电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就被贴上了“可再生能源”的属性,而忽略了“废弃物处理“的本质。
至今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第六批迟迟没有公布,说明存在缺口,逐渐消减并最终退出只是时间问题。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可以通过发展来不断降低发电成本获得竞争力,而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显然做不到。
虽然现在无法确定重庆三峰18元/吨的报价是否能够中标,但是此次透露出来的报价信息,无疑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而业内普遍认为,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一般应在65-80元左右,而日趋偏离此区间的价格应当引发警惕。
对此,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认为,此次重庆三峰的18元/吨的报价,客观上分析,由于其项目规模比较大,单位发电成本应该相对较低,再加上电价补贴等因素,综合比较,该项目综合价格比安徽蚌埠和江苏高邮项目要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补贴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应该引起重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