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我国目前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毛利率不足10%,并且部分企业在货源争夺中采取恶性竞争的方法。
生产者支付环境成本
业内专家唐爱军表示,“处理基金举措从设计到运营都是相对顺畅的,在它的驱动下,对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长期利好的机制。”
所谓的处理基金政策,是指其采用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国家向生产企业征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费用,建立基金用于补贴正规的回收处理企业。其中,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是指生产者承担的环境责任不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要延伸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责任。
对此,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指出,“在经济运行中要转换一种思路,生产成本还必须支付环境治理成本。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
据了解,截至2015年2月,我国已有106家企业进入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几乎覆盖各个省和直辖市。根据财政部2014 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预算表显示,2013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收入28.11亿元,基金支出7.53亿元,其中,直接补贴处理企业6.29 亿元。
部分企业被指恶性竞争
今年两会前夕,一份《关于推动并规范我国电子垃圾处理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出,目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行业还处于粗放型的状态。《提案》分析认为,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子垃圾回收欠缺制度设计、缺乏科学回收体系,导致灰色回收处理链兴盛。
另外,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13)》(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处理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促进了行业的稳步和均衡发展,同时电子拆解企业间货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唐爱军看来,企业盲目“冲量”的根由在于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基本稳定,但“冲量”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企业更应该关注的是加强“内功”修炼,提高单台处理设备的盈利能力,通过资源化或回收渠道,抓住那个更能发挥优势的方法。“当然,回收渠道的恶性竞价更需要的还是行业自律。”
企业盈利主要靠补贴
除了回收货源的竞争,同质化是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点。
唐爱军表示,目前企业在初级拆解的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已比较完善,但出现更多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主要盈利依靠的是处理基金的补贴。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这种情况会导致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相应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也会比较弱。
许开华向记者透露,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行业平均毛利率不足10%。唐爱军亦坦承基金补贴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盈利点。“这个方面是未来企业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基金政策是这个时间段国家对这个行业的一个激励和支持,今后还得要在市场环境下生存。”唐爱军表示。
此外,许开华认为,“十多年来,中国的电子废弃物处于一个爆炸性增长的状态。生产者责任制度的扩容是中国电子垃圾处理行业的又一大法制进步。”
然而,许开华同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和城镇每年废旧灯管数据是荧光灯管7亿支,节能灯管12亿支,高压钠灯和金卤灯1500万支。像这类污染物应该迅速的纳入到生产者付费延伸责任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