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与日俱增的事实下,尽管电子垃圾回收行业面临估值偏高和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困扰,但我国的环保投资力度加大是肯定的,现实的压力逼迫我们不得不进行污染治理和新型盈利模式的探寻。
废旧电器成雾霾帮凶 电子垃圾处理亟待环保反思
连日来,柴静主导拍摄的《穹顶之下》引起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激烈讨论,然而除了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外,还潜藏着其他导致环境污染的帮凶。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我们总是把精力放在生产、制造和消费环节,而对于回收再利用并不重视,更别提产业链健不健全了。早些年曾有媒体报道过电子垃圾暗藏上亿商机,做生意的特性不用怀疑,都是一哄而上。以贵屿为例,一座本来宁静淳朴的小镇霎时间便成了面目全非户户都是拆解厂的电子垃圾拆解地。毫无疑问电子垃圾合理处置俨然是一座“城市金矿”,反之则会污染环境。
为什么说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是帮凶?
首先我们来看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
据相关资料显示,一般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中都含有大量的铅、镉、汞、锡、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聚合溴化联苯(PBB)、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有毒有害物质。如: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氯氟烃CFCs和保温层中的发泡剂氢氯氟烃HCFCs属于损耗臭氧层物质(ODS),会直接破坏大气臭氧层。存在于CRT玻璃屏和印刷电路板中的铅,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对人体许多系统均有危害,特别是损伤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镉在半导体和SMD芯片电阻的制造中广泛使用,对人体的危害不可逆转,可在体内蓄积,损伤肺部、肾脏和骨骼。
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和手机中的电池、开关、印刷线路板、数据传输线、液晶显示器等含有汞、铅、镉和铬化物。汞主要损坏肾脏和破坏脑部;六价铬能穿过细胞膜被吸收产生毒性,引起支气管哮喘,损坏DNA。电池体积虽小,危害却极大。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有剧毒,不但不易降解,而且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一节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小小的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壳体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PVC和阻燃剂。PVC燃烧会产生二恶英和呋喃,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阻燃剂,一般是指聚合溴化联苯(PBB)、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含溴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干扰人体内分泌,损害神经系统,增加消化及淋巴系统致癌的危险。
其次讲讲废旧电子产品的不合格回收流程对大气产生的二次污染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知道废旧电器电子(也称电子垃圾)里边含的有害物质有多毒。但是一般的小作坊拆解户都是采用手工拆卸、焚烧、强酸萃取、填埋以及丢弃等方式。这种“机械破碎 分选”的低端技术方法,未全面考虑再生资源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导致较难回收的宝贵资源大量浪费,同时还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水资源,而焚烧的同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造成周边环境的空气污染,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发人深省。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处理行业因缺乏规范引导,基本通过个体回收后交给小作坊拆解处理,这种监管空白的粗放型状态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而正规的拆解企业往往面临因投入高,无货可拆的窘境而亏损连连。
最后呼吁健全电子垃圾回收体系还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天
两会上不少提案提及关于重视电子垃圾回收处理问题的种种建议,科技发展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除了从源头减少电子垃圾总量外,国家要严格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电子垃圾的制度设计,健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明确生产者和回收者、拆解方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中 的主导地位,并制定相应合理的回收环节和运输物流费用的国家指导价。提高非法回收渠道的营运风险和成本。建立企业可追溯的信息监管渠道,采用物联网、电子标签、大数据技术等建立一套电子垃圾科学回收的信息化系统,提升回收环节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与日俱增的事实下,尽管电子垃圾回收行业面临估值偏高和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困扰,但我国的环保投资力度加大是肯定的,现实的压力逼迫我们不得不进行污染治理和新型盈利模式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