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供销合作总社近日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
《规划》特别提到,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
业内人士指出,再生资源被业内称之为“城市矿山”,目前回收产值规模达数千亿元,但“孝散、乱”局面亟待改进。此番五部门发文力推产业集中发展,有利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小散乱”局面亟待改进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资源综合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头戏提出。此次规划指出,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截至2013年底,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多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800万。但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且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
对此,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规划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健全外国投资者并购安全审查管理。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产业集中度将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8大品种回收量超过1.6亿吨,回收总值接近4800亿元。这一数字距离《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将达2万亿元”目标仍相距甚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废物资源化仍处于国际资源大循环产业链的低端,再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利用规模与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废物综合利用率与资源产出水平,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给安全。美国每年回收利用社会废物再生资源达到1.25亿吨,规模与我国基本相同,但单位废物资源化产值是我国的4倍。
鉴于此现状,该人士认为,有必要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出台政策推动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此次规划发布可谓国家层面的认可,期待后期配套政策出台推动相关目标尽快实现。”
事实上,已有不少企业瞄准这一领域加紧布局。A股上市公司中桑德环境、东江环保、格林美、天奇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加速布局再生资源行业。天奇股份1月27日公告,拟斥资逾5亿元并购两家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公司,加码报废汽车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该行业目前出现并购热潮,废旧电器电子、废旧汽车等拆解中心成为争抢的重点资源。
有环保行业资深券商研究员对记者分析,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企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随着后续国家力推行业兼并整合政策落地,拥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上市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该券商研究员表示,从细分领域看,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有望率先进入规模化发展快轨。2012年国家启动废旧电器电子基金补贴模式,助推废旧电子回收利用规模化发展;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加码对于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大,报废汽车数量将猛增,废旧汽车拆解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一)怡球资源:
再生铝龙头,盈利能力出众
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再生铝加工企业,2012年公司销售再生铝合金33.07万吨,同比增长3.04%,同期国内再生铝产量约为480万吨,公司产量占比约为7%。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分会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再生铝行业受国家取消增值税优惠和下游需求下降影响,行业内9成再生铝企业亏损;公司是行业内少数盈利企业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公司较高的资源回收率(9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和管理水平。
“绿篱行动”提高行业门槛,龙头企业议价能力增强
2012年2月起,我国海关展开“绿篱行动”进一步强化对进口固体废物的有效监管,活动为期10个月。根据海关相关规定,进口固体废料仅可以卖给国内有资质(AQSIQ)的再利用企业,且废料进口批文不允许转借;而在此之前大部分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中间贸易商采用“包证、包批文”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绿篱行动”展开以来这些的中小型拆解企业一直处于无货可拆的状态,由此造成上游原材料采购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议价能力明显增强。
产能逆势扩张,原材料供给转型提升估值
公司计划未来3年内,将产能扩张至76万吨,较现有产能增长138%;公司在行业景气度低点时逆势扩张,未来行业服务公司将获得超额收益。目前公司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海外进口,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内铝废料回收量由2008年的31万吨增长至2012年120万吨,原材料占比由13%提升至34%,预计到2015年,国内废铝回收量将达到215万吨,占比将提升至42%。公司做为再生铝龙头企业在原材料供给本土化的趋势中,势必建设国内资源回收渠道,且我们看好公司将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转化为渠道优势的前景,因此我们认为其估值水平具备一定提升空间。
预计公司2013年-2015年的EPS分别为0.50元、0.71元和1.16元。
(二)贵研铂业:
贵金属深加工领先企业
公司是铂系贵金属深加工企业。目前公司主营汽车尾气催化剂、贵金属再生资源回收、贵金属特种材料等核心业务;2012年毛利占比分别为催化剂51%、贵金属回收13%、特种材料30%。www.southmoney.com
汽车尾气催化剂业务是发展亮点
2009年-2012年,公司汽车尾气催化剂产品销量分别为63.20万升、103.54万升、118.57万升和124.69万升,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5%;催化剂产能利用率已从09年的42%上升到2012年的85%,目前已打入自主品牌主流车型。公司正快速推进配股项目“新增250万升国IV/V催化剂”的建设,项目完成后公司汽车尾气催化剂产能将扩充至400万升/年,将成为未来盈利的核心增长点。
贵金属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快速增长
公司贵金属回收业务既有政策倾斜,同时可以和终端客户形成很好的闭环系统,增强客户粘性。2012年公司贵金属再生回收业务实现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70%。目前公司以云南易门和湖南永兴为核心,构架的国内最大的贵金属回收平台既“云南易门5吨/年贵金属回收项目”将于2013年底全部达产,因此预计公司该业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贵金属再生与汽车尾气催化剂完美融合
汽车尾气催化剂是铂族金属最大的消费领域,占到全球铂族金属消费的60%以上,铂和钯(应用于汽油)消费量的5成以上用于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而铑(应用于柴油)的消费占比在8成以上。全球原生铂族金属8成以上的储量在南非,我国自产铂族金属几乎全部来自于再生回收,公司通过贵金属再生回收业务的发展保障了其催化剂业务的原材料供给,两项业务的完美融合为业绩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矗
预计公司2013年-2015年的EPS分别为0.45元、0.74元和1.03元。
(三)格林美:
钴镍粉体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盈利占比稳定在50%左右。近几年逐步拓展了塑木型材、碳化钨、电解铜等业务。这几项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随着需求放缓,金属价格持续低迷,制约了这些业务毛利率的增长。目前公司钴镍粉体和碳化钨产能已经基本释放,而塑木型材和电解铜产销量还有一定上升空间,但考虑到这两项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因此公司传统业务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电子废弃物处理是新兴增长点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产业是公司着力打造的另一核心业务。包括荆门、武汉和江西共计13万吨产能,随着废家电基金补贴的出台,现有产能满负荷运行已经常态化,2012年拆解量约为120万台,预计2013年拆解量有望达到200万台。按照目前形势,最具可行性规划的基地有兰考、武汉毕铺和天津子牙,乐观的估计2014年个别基地可能具备投产能力,异地扩张还需要更多时间。此外,公司“废旧电路板综合利用”已经处于试生产阶段,报告期内实现效益1955万元,未来两年有望逐步达产;项目预计年产黄金2.55吨、白银18吨、并伴有铂钯等金属产出。
销售大单助力13年业绩增长
2013年1季度,公司子公司“凯力克”钴业与“湖南杉杉”签订四氧化三钴销售合约,合同期限14个月,涉及金额约4亿元,约占12年公司销售收入的21.15%,该订单将对公司2013年业绩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帮助公司业绩实现增长。
提前布局废旧汽车回收与拆解领域
我国废旧汽车处理受制于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尚未形成产业规模。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破亿和机动车污染的日益突出,相关政策突破指日可待。公司提前布局废旧汽车拆解产业,先后获得湖北与江西两省报废汽车的处理资质,并在江西丰城启动了报废汽车处理基地的建设;未来一旦政策面有实质性突破,公司将充分享受废旧汽车回收和拆解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预计公司2013-2015年EPS为0.23元、0.57元和0.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