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绿能科技公司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废旧钢铁在传送带的作用下,经过破碎、剪切、装载等工序,被进行再次加工。
废旧钢铁回收再利用,让该企业备受关注。今年三月份,作为我县对照全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引进的“补链”项目,绿能公司申报的废钢铁加工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组专家验收,成为工信部在全国布点的100个废钢铁加工基地之一。同时,该项目也是我市首个通过工信部验收的废钢铁加工企业。
随着绿源公司在我县的“生根发芽”,一条“废旧钢铁、汽车及家电—深加工处理—新产品利用”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模样愈发清晰。
在我县,通过引进“绿色”项目,衍生、延伸循环产业链的例子不胜枚举。利用平原及周边地区的粉煤灰资源,我县引进建设了豪门新型建材、申原新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在晋德公司的基础上,晟合机电、华运农机、海轮王农机等装备制造项目相继入驻,企业链条得到了延伸。
近年来,我县在跨越赶超的道路上,将走“循环经济”的理念植入经济建设中,把循环经济与对内培植骨干企业、对外招商引资有机结合,发展衔接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产品,使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均与产业链融合起来汇成一个总循环,完成了产业链上的“吃干榨净”。
我县引导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到产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近两年,我县先后有10余家企业实施了链条再造工程,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增加企业效益。阳煤平原化工建立了“煤炭—煤气化—合成氨—甲醇”、“煤炭—合成氨—尿素—硫酸铵”等产业链条。
在现有资源抓招商的基础上,我县做好“补链、建链、强链”文章,培育产业集群。史丹利公司、嘉施利公司、众德公司等项目的纷涌而至,与阳煤平原化工良性互动,从只生产尿素、甲醇发展到生产复合肥、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掺混肥,实现企业产品的就地加工利用增值,形成了肥料产业集群。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县整合资源,注重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同步推进,打出系列“组合拳”,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技术改进不仅推进清洁生产,还能释放出“绿色活力”。2010年以来,全县众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晋德公司、安华瓷业、德派克纸业、三惠木塑、史丹利化肥等52家企业顺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三惠木塑利用废塑料生产木塑复合材料被省经信委授予“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循环经济的充分挖掘,高新项目的筑巢引凤,我县逐渐拉长工业产业链。通过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模式,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芳容初现,实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其中,以申原新材料、三和管桩、豪门新型建材为代表的“工业固废物(粉煤灰、炉渣)—新型节能建材—建筑节能”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宇润生物、海瑞特生物为代表的“玉米秸秆—酶制剂—生物制药(纤维乙醇)”农业生物工程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安华瓷业为代表的“废旧陶瓷—再处理—酒器包装”废旧陶瓷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增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据悉,2013年,全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40%。
另外,我县通过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等工程,促进生产与生活的循环链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