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生活垃圾翻一倍,它们都去哪儿了城乡一体化、城市人口增多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卫生填埋和综合湿解。
2005年,我市每日约产生生活垃圾1000吨,2014年的今天,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950吨。随着烟台城市人口的增多、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乡一体化,近十年来,我市的生活垃圾几乎翻了一倍。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处理方法主要为卫生填埋和综合湿解。相信很多市民都有疑问,这些垃圾从垃圾桶里被清理走后送去了哪里,它们是怎么被处理的,最后又“何去何从”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烟台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烟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为您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转运站,一天转运约1000吨的生活垃圾
烟台市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娄子山,远看山色秀美,环境非常好,但一走进转运车间就会闻到阵阵刺鼻的味道,工作人员们正顶着阵阵臭味有条不紊地指挥、清理、操作……正在记者努力适应这种味道的时候,一个面色黝黑穿工作服的师傅走了过来笑着对记者说,“你们第一次来一般都受不了,像我们天天在这工作都习惯了。”谈话中了解到,这位师傅姓王,他和其他同事们几乎每天早上4、5点就开始清理垃圾,一忙忙到下午三点左右。在被问到工作是不是太辛苦时,王先生哈哈一笑,然后称,“这么多年适应了,垃圾总得有人清理啊。”
在转运站,站长沙震宇正在忙着指挥垃圾车,他对记者说,工人们确实挺辛苦,转运站主要承担一个中转、压缩的任务,每天芝罘区、莱山区、高新区的垃圾都会在这里进行转运,一天就要转运50车左右的垃圾,一车能装载20多吨的,总共约1000吨。“开发区、牟平区、福山区的垃圾一般都不到转运站,直接拉到位于开发区古现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在沙站长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垃圾车载着从外面收回的垃圾直接去2楼的卸料平台把垃圾卸倒在地坑,垃圾被压缩系统压缩打包,然后,转运车辆密闭对接到压缩输送通道,压缩机将压缩好的垃圾推到转运车上,最后转运车将垃圾运往1小时车程外的古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和湿解处理。在现场,恰好有两辆转运车正在操作室的指挥下进行装车,不到15分钟就装载着满满一车垃圾驶出转运站,沙站长介绍道,这里共有三个操作室,正常有两个使用,还有一个备用。“现在垃圾太多,五、六年前这里一天才转运八百吨左右的垃圾,现在就1000多吨了,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就是烟台城市人口的增多、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乡一体化。”
PE膜,减轻传统垃圾填埋法的弊端
为了了解垃圾从转运站出来后是怎么被处理的,记者经历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开发区古现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副场长刘强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填埋现场位于一个比较偏僻的山坳,占地面积约68公顷,整片土地除了一角正在继续填埋垃圾,其余部分都被一层湖蓝色的塑料膜覆盖着。刘强介绍说,卫生填埋和湿解是我市目前主要的处理垃圾方法,卫生填埋是一直延用的方法。“现在咱们面前看到的这个填埋场,以前是个20多米深的大沟,现在已经快填平了。”“为什么盖一层塑料膜呢,填埋不是把垃圾埋起来就好了嘛?”记者不解的问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膜,它叫PE膜,盖上这种膜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减轻味道,避免散发臭气,二是可以做到雨污分流,就是把雨水和垃圾填埋地下产生的污水分开,我们再对污水进行一些处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刘强说。
综合湿解,对垃圾进行循环再利用
生活垃圾的综合湿解工程可以说是开辟了我国垃圾处理的新途径,也是目前我国较为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
“湿解工程是2008年6月建成试运转的,同年11月7日正式竣工使用。”刘强边走边告诉记者,湿解车间离填埋现场很近,由于一期工程带有试验性质,所以建设的处理能力有限,现在一天的湿解处理量是400吨。即将投产的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说到湿解,很多市民都不是很了解,为了弄明白这套工程的作业流程,刘强带着记者围着湿解车间转了一圈,详细地介绍一番。
垃圾首先堆在给料的地坑里,由像大爪子一样的行车抓斗机把垃圾抓到链板机上,链板机类似于传送带,经过链板将垃圾运到湿解间,一个湿解间里有3个消解罐,通过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消解垃圾的大纤维,这个过程差不多要45分钟。看到消解罐,记者刚要过去仔细看看,就被刘强一把拉住,“还是别靠近了,这可是180摄氏度的蒸汽燃烧,别烫着。”
从消解罐消解完的垃圾被运到在筛分间通道,一个大卡车正在接着从通道出来的颗粒状物体。“那些颗粒是什么?”“这是筛分完的筛下物,可以做营养土,养花改善土壤什么的都很好。”顺着刘强所指的地方记者看到,一桶筛下物营养土正养着吊兰,长得茂盛。“那有筛下物是不是就有筛上物?”记者又问。“有,筛上物被运到锅炉房替代煤炭燃烧,产生的热量回供前端的消解罐,对垃圾进行高温高压处理,整个过程就是个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