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2月26日通过的综合简化提案,是欧盟在平衡气候目标与经济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举措。该提案通过多领域立法调整,试图在减少企业行政负担的同时释放投资潜力,但其政策效果和潜在争议值得深入分析。
行政负担的定向削减 缩小可持续报告义务范围:约80%的中小企业将被移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的强制披露范围,仅要求对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的大型企业提交报告。 简化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小型进口商(约18.2万家,占总数90%)豁免CBAM义务,同时保留覆盖99%碳排放量的监管有效性 调整尽职调查规则:将供应链监测频率从每年一次改为五年一次,并限制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索取要求,减少“涓滴效应”负担。 投资能力的释放
提案明确到2029年将整体行政负担减少25%,中小企业负担减少35%。具体措施包括:
通过优化现有投资工具(如InvestEU和EFSI),预计每年可调动500亿欧元额外公共和私人投资,重点支持清洁技术、工业脱碳和数字化转型。例如,InvestEU计划45%的资金已用于气候目标,未来将优先资助《清洁工业新政》相关的创新项目。
经济与政治双重驱动 欧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复杂的ESG报告和CBAM合规成本面临竞争力下降问题。例如,德国在CBAM过渡期首季的履约率仅10%,主因数据获取困难和高昂合规成本。 成员国财政压力推动政策调整:CBAM收入的75%将纳入欧盟预算,意大利等国提议扩大其适用范围以增加收入。 平衡中的矛盾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简化措施虽降低中小企业负担,但可能削弱环境政策的全面性。例如,CBAM豁免门槛可能催生“分散进口”的规避行为,需依赖反滥用条款强化监管。 长期目标的不确定性:CBAM计划于2026年扩展至下游产品和更多行业,而欧盟内部对范围扩展仍存分歧,叠加美国贸易政策变化,企业需应对动态风险。
对中国的直接挑战 CBAM即便简化,对出口欧盟的钢铁、铝等高碳行业企业仍构成壁垒。若未来扩展至下游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受影响企业将显著增加。 提案强调“强化反规避措施”,可能加大对第三国碳泄漏的审查力度,中国企业需完善碳排放数据透明度和追溯体系。 中国的策略选择 加速全国碳市场扩容,通过收紧配额和引入有偿分配提高有效碳价,减少CBAM导致的利益外流。 推动企业数字化碳管理,例如利用欧盟CBAM登记系统新开放的第三方数据上传功能,降低跨境数据传递成本。
提案需经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审议,关键争议点可能集中在CSRD豁免范围是否削弱绿色转型力度,以及CBAM简化是否影响气候目标。此外,2025年下半年欧盟将发布CBAM扩展评估报告,2026年相关立法提案的推进情况将决定政策最终走向。
综上,欧盟此次改革试图在行政效率与气候雄心之间寻求平衡,但其效果取决于执行细节和国际形势演变。对于全球企业而言,构建灵活合规体系和前瞻性脱碳战略仍是应对变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