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聚焦资讯 >

“无废城市”试点一年多,有哪些经验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0-08-25 11:38: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当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垃圾围城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启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用长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就“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宗国。

res07_attpic_brief.jpg

中国环境报:“无废城市”发展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固废治理模式有何转变?


温宗国:社会要从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为将消耗转化为资源的“循环体”,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无废城市”要实现的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的固废治理侧重于“末端消纳”的被动式管理,这种治理思路是一种“开采—制造—使用—废弃”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大量开采、大量废弃”的粗放型模式会使得未来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土地和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枯竭、环境安全隐患等可能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对现有发展模式和固废治理方式进行改革。


中国环境报: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技术体系支撑?相关技术能否有力支撑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推进?


温宗国:技术体系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技术示范体系、固体废物技术标准规范、新型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及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平台等,分别涉及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据统计,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各试点城市和地区共规划了159项技术清单任务。


目前,“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技术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支撑力。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固废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无废城市”的建设。


“11+5”个试点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各异,解决固废治理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各城市特点因城施策。安徽铜陵市冬瓜山铜矿通过废石和尾矿回填实现“无废”开采;江苏徐州市发布了两项利用固废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国际标准导则;福建光泽县形成从肉鸡饲养到肉鸡宰杀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辽宁盘锦市建立“前端收集收运城乡全覆盖”+“末端多源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系统化解决方案;江西瑞金市依托脐橙产业开展种养循环农业示范,推行种养平衡、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等,这些创新做法因地制宜,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的固废治理问题。


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固废处置的技术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目前,试点工作缺乏固废处置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定式化模式,再生产品的品质和最终出路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固废综合利用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比如,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出路、畜禽粪便制有机肥如何销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系统的构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可行的技术创新体系,筑牢“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


中国环境报:在取得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无废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如何?怎样激发“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活力?


温宗国:“无废城市”建设不仅具有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围绕建设目标,共涉及764项任务和429项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1244亿元。有机构预测,“无废城市”建设的背后,与7万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挂钩。


截至目前,“无废城市”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了若干关键环节突破,“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热度正在增加。国家开发银行拟授信40亿元资金支持江苏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安徽铜陵市以铜发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为基本盘,撬动更多优质资金投向“无废城市”建设领域;河南许昌市利用“无废城市”金字招牌吸引了9个对德战略和技术合作项目,7.9亿元的投资有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


这一系列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落地让“无废城市”有了具体抓手。据不完全统计,“11+5”试点城市规划2020年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共达到225家,与2018年相比新增70家。“无废城市”建设的技术、市场和制度等体系为骨干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氛围,这些骨干企业也将有力支撑试点城市固废的安全处置。


但是,固废处理处置领域的市场机制仍然还不够成熟,盈利模式需要深入探索,鼓励政策和利益驱动机制不明朗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国固废处置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多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引入机制、竞争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在经济效益差的固废处置领域,相关项目缺乏配套的财税政策与激励机制,导致市场参与度不高。


如果固废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强,市场本身就能很好地运转;但诸如废旧塑料、农用地膜、玻璃瓶、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回收利用价值低的固废,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市场力量就会不足。为了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可以进一步对环境影响大、经济效益差的固废加强补贴,积极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或押金制,研究通过专项债促进多元投入,推动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建设,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中国环境报:“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在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有何进展?对此您有何建议?


温宗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一年以来,试点城市或地区已完成各自的“无废城市”实施方案,“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工作机制,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无废”理念得到各方认同,制度体系建设基础逐渐夯实。


在国家层面,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中强化了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包装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等相关内容,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商务部推动发布实施了《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多部门联动的制度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在顶层设计上,法律法规为跨部门协作、垃圾分类、包装废物提供了遵循,但在具体落实上,还需要根据地方特点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细则要进一步创新。当前试点工作中,暴露出了政策引领不足、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弊端,制约着“无废城市”建设协同推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各异,试点工作中体制机制经验总结还不够,推广什么内容、怎么推广、如何因城施策,下一步都需要继续研判。


针对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的突出短板,“11+5”试点城市和地区提出了300余项制度体系建设任务。2019年,广东深圳市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山东威海市、江苏徐州市启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立法工作;浙江绍兴市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制度;重庆市积极探索跨区域固体废物联防联控协作管理新模式。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发改、商务、工业、农业等十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例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存在多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厨余、餐厨垃圾、污泥、农林废弃物等有机类固废由于部门管理壁垒问题导致园区化协同处置机制不顺畅。因此,当前急需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畅通、分工协作的固体废物工作机制。只有打通管理部门的壁垒,才可以让现有的技术手段、资金资源等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