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元前驱体是生产三元正极的关键性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三元正极材料核心理化性能。随着近年来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配合不同车型种类的需求,三元前驱体产品型号也在不断增加,目前523单晶产品已经广泛使用,811等高镍产品也逐渐增量;三元前驱体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高镍低钴。
三元前驱体需求160万吨
从技术路径上看,近期发展“无钴电池”的声音甚嚣尘上,但还未成气候,磷酸铁锂电池虽有强势回潮之势,但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5年内,三元为主磷酸铁锂为辅的技术路径仍不会变。据东方证券推算,预计到2025年三元前驱体需求规模高达160万吨,其中动力电池需求接近154万吨。
近期,不少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启动融资方案,积极加码产能扩张。5月22日,华友钴业发布定增预案,拟采取询价发行方式融资62.5亿元,用于印尼年产4.5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衢州年产5万吨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等。其中,高镍三元前驱体项目总投资15.26亿元。
除此之外,格林美也于日前发布公告称,募集资金24.25亿元将用于公司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3万吨/年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前驱体生产等项目建设。而在此之前,道氏技术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6.2亿元,其中4.59亿元用于投资3万吨/年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驱体材料产能从项目建设、产线调试至客户认证整个周期通常需要2年左右时间,提前布局相关产能,有利于与下游龙头客户形成深度绑定关系。因此,很多企业都是未雨绸缪。
据了解,未来三年,华友钴业规划将全资拥有的三元前驱体产能提升至15万吨/年以上,合资建设的三元前驱体产能提升至13万吨/年以上。另外,道氏技术表示,公司计划未来3年实现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能力。
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Top20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总产能约达54万吨。其中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占据了主要部分,产能达到28万吨,占比为53%;正极材料企业产能11.25万吨,占比为22%;聚焦前驱体的企业产能14.5万吨,占比为2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市场格局来看,近年来国内三元前驱体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Top10市场份额已由2017年的81%提升至2019年的87%,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来自头部企业和自产原材料的一体化企业凭借规模和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下游主流客户。
此外,由于三元前驱体具有高度定制化特点,掌握核心工艺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客户认可,这导致前驱体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特点,龙头企业产能供不应求,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
据了解,2019年格林美三元前驱体出货量超过60000吨,同比增加近50%,单月出货量历史性突破7000吨,年出货量占据全球市场20%以上的份额,连续三年居世界前列。其中,高镍和单晶两类高端前驱体产品合计销售超过45000吨,占其总出货量的75%,销往全球头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供应链的三元前驱体占其总量的70%以上。
业内分析认为,在高镍普及和一体化企业份额提升双重带动下,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上行,预计2020-2022年三元前驱体行业产值规模将分别达到320亿元、420亿元和529亿元,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将分别达到15.84%、16.59%和17.32%。
当前,三元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高镍三元材料是未来三元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三元材料向单晶、高镍、新型结构方向发展,前驱体需求也将不断转向高端化,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有望持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