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聚焦资讯 >

算可回收垃圾却无处回收 泡沫塑料箱缘何处置难

发布时间:2020-05-18 17:00:57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各街道纷纷行动,按照新条例相关要求,规划桶站分配,梳理清运流程。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小区、商业设施已按要求配置相应的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处理情况相对较好,但对可回收物的处置情况参差不齐。其中,泡沫塑料制品由于体积大、重量轻等问题,导致清运成本高,在一些小区和菜市场出现了处置难的问题。

泡沫塑料箱回收小区“遇冷”

“泡沫塑料到底算什么垃圾?”在垃圾分类时,不少市民有此疑问。在多个版本的垃圾分类宣传图册上,并未特别提及泡沫塑料的分类,使用北京垃圾分类智能查询可以清楚地看到,泡沫塑料属于可回收物。水果、生鲜甚至家电的包裹,为了保鲜或避免磕碰,外包装难免会使用这一材料。但由于泡沫散落难清理、长时间储存占空间且有易燃隐患,一旦“使命完成”,它就成了居民、商户想尽快处理的垃圾。

5月7日,海淀区恩济里小区定苑居民向市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了小区垃圾分类的相关问题。5月11日,记者赶往该小区探访,在小区存车处附近看到,这里放置着一组分类垃圾桶,分别装厨余和其他两类垃圾,根据小区居委会及物业贴出的通知可以推测,这是从5月8日起进行的改进,取消了原本各楼门前的垃圾桶。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专人正在随时进行垃圾的二次分拣,对于厨余、其他两类垃圾的处理基本有序。

“现在最难处理的不是这些,而是破瓶子、破箱子。”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可回收物垃圾在小区里存着,没地方接收。在居民指引下,记者在一块居民纳凉的平台中央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井,内部竟然成了可回收物的暂时储存点,里面堆放的塑料瓶子、塑料桶、塑料板凳等不仅铺满了天井底部,还摞起很高。小区的绿化带里也散布着不少泡沫塑料箱子、板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看起来已被弃置不少时日了。

记者询问楼院里一位废品回收人员,他告诉记者,天井里的这些塑料制品是要送到废品收购站卖废品的,因为量比较大,小区里一时没地方存放,才暂时放置在了天井里,近期将尽快清理。之所以清运慢,主要也是受疫情影响,待疫情过去,他相信这些塑料制品的清运工作会顺畅起来。

不过,这位废品回收人员坦言,目前泡沫塑料箱难回收与疫情无关,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些泡沫塑料制品是没有地方收购的,确实很难清运。“泡沫塑料板和箱子集中起来,占地面积大,可回收物的桶也装不下,但是重量却特别轻,就算有地方收,也很难联系到车专门来拉这种东西,因为成本太高了。”

算可回收垃圾却无处回收

记者调查发现,泡沫塑料箱难回收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恩济里小区,不少小区里这个问题普遍存在。

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朝阳区大黄庄南里小区,该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小区里拉起宣传垃圾分类的横幅,并张贴着多张宣传海报,居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也紧紧围绕着垃圾分类。小区里设置了多个桶站,每个桶站的分类垃圾桶以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为主。记者看到,个别垃圾桶旁堆放着泡沫塑料板、泡沫塑料箱,有居民下楼扔垃圾时,会事先把垃圾盛进泡沫塑料箱,待把垃圾分门别类投入垃圾桶后,再将剩下的泡沫塑料箱放在垃圾桶旁。

在小区里转了一圈,记者发现有两处可回收物的收集点,其中一处位于一居民楼前,纸箱子拆成平板打成捆,各式旧家具、家电一字排开。一位正在整理废品的女士告诉记者,她就住在这个小区, “一会儿有专门收废品的来,我也是把这些交给他们。”

“谁要那个呀!你问问他们专门收废品的吧,兴许能收。”当记者问起泡沫塑料制品时,这位女士直摇头。根据她的指引,记者来到不远处的7号楼前的一个正规废品回收点,在这里,各类可回收物有序地堆放在楼前,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列出了可回收物品清单,泡沫塑料制品不在其列。黑板上留有废品回收人员的电话,记者拨通后,对方明确表示不回收泡沫塑料制品,即便不当废品卖,白给他也不收。“不是钱的问题,你给我,我也没法拉,你就先扔垃圾桶旁边吧。”

“算可回收物,但是没地方回收,这确实是个问题!”小区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自从5月1日新条例实施以来,他便注意到了泡沫塑料制品难回收的问题,也向12345反映过,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这些泡沫塑料箱放在家里一动就掉渣,粘得哪哪都是,特别难打扫,而且还占地方。”

物业称“不是不清理是出不去”

泡沫塑料制品难以和其他可回收垃圾相提并论,想要处理不得不单拎出来,多一道麻烦。很多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泡沫塑料箱不是不清理,而是出不去。

朝阳区颐香锦苑居民反映,小区内产生的塑料泡沫箱清运不及时,常堆积于3号楼南侧的草坪上,和很多枯树枝、树叶堆放在一起,有碍观瞻且存在火灾隐患。5月12日记者赶往现场进行探访,小区物业经理高先生带领记者到3号楼南侧进行查看,发现居民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大大小小的塑料泡沫箱堆积在一起,占据着小区的绿地。值得注意的是,该小区整体环境优美,并不存在其他垃圾或可回收物滞留的问题。

高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小区正在修理水管,所以才导致泡沫塑料箱的暂时滞留。小区里有粉碎机,可用于粉碎垃圾,压缩暂时存放的空间,但这一办法对于泡沫塑料制品是行不通的,粉碎后根本无法收拾。修理水管期间,其他可回收物的清运没有受到影响,只有泡沫塑料箱无人回收,需要另外的清运渠道。“等我们把水管修完,这两天肯定就要处理这些泡沫塑料箱。”

泡沫塑料箱积压商户头疼

废弃泡沫塑料箱每天“出产”量最大的并不是居民小区,而是各菜市场,运送生鲜、水果都少不了它。记者走访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多个区的菜市场,发现泡沫塑料箱的难题更为突出。

在大黄庄南里小区附近的京天生鲜超市里,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的生鲜、蔬菜、水果一应俱全,几乎所有摊位都会用到泡沫塑料箱。有商户告诉记者,每天摊位所产生的所有可回收垃圾都会一并先放到市场外的空地上,等待废品回收人员清运。像纸板、纸箱类的可回收垃圾是可以按重量算钱的,“唯独泡沫塑料制品难处理,别说卖钱了,能有人处理就不错了。”走访时记者看到,一家生鲜店没来得及清理的泡沫塑料箱在店内已经摞了一人多高。

京天生鲜超市门外,废品回收人员正忙着打包空地上的各类可回收物,唯独不见泡沫塑料箱。他告诉记者,泡沫塑料箱的确会送到这里来,只是处置方式与其他可回收物完全不同。

“一般的可回收垃圾1公斤能卖2块钱吧,但泡沫塑料就不能这么算。”废品回收人员简单算了笔账,同样是1公斤可回收垃圾,泡沫塑料箱所占的空间是其他物品的5至6倍,难储存、难清运,可再利用价值不高,几乎没有地方收购。“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再联系一些闲散的废品回收者,让他们帮忙分批消化,至于他们拿走送到哪或者做什么了,我也不清楚。”

在朝内南小街菜市场里,记者在一位商户的指引下看到难处理的泡沫塑料箱贴着菜市场后墙散乱堆成了一排。这位商户告诉记者,现在泡沫塑料箱只能靠废品回收人员帮忙捎带手拿走,大约两三天才能收一次。“别看每个摊位每天扔掉的泡沫塑料箱不算太多,可作为菜市场,一天下来量还是很大的。”

在走访多家菜市场时记者发现,商户对于泡沫塑料箱的回收问题都很头疼。他们反映,为了保鲜,泡沫塑料箱是必需品,没有其他替代物,而且水果、生鲜送来的时候,都各自有箱子,所以几乎不存在这批卖完了箱子可以再利用的情况。这些泡沫塑料箱在自己的摊位没有地方储存,在市场里囤积时间长了作为易燃物还有安全隐患,难过消防检查关。现在能回收泡沫塑料箱的专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盼望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记者手记

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根据市民的诉求,近期记者探访了多个小区,发现多数社区都在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认真回应和接受各方意见建议,积极推进分类工作。但令人意外的是,个别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由于担心被检查、被批评,不愿把垃圾分类中遇到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请相关各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而是竭尽所能“捂”问题,这也导致不少共性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我建议您删除刚才拍下的所有照片,谢谢您的配合。”记者采访时,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直“盯”着记者,直至在手机的已删除项目中把照片彻底删除,才“护送”记者离开小区。这一幕发生在5月11日下午,地点为惠河东里东一时区小区。

5月8日,该小区居民通过微博反映小区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且现有的垃圾桶不够用,并在微博中晒出了两张照片,照片中的3个垃圾桶均呈满溢状态,旁侧散落着大量的泡沫塑料箱及大大小小的垃圾袋。

根据居民的反映,记者在实际走访中看到,属地街道、社区实际上已经关注到了居民诉求,且正在逐步解决当中,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已大有改善。5月11日,记者在现场发现,满溢的垃圾桶已经清理完毕,在小区各处,都可以看到新增加的桶站,大多是3个其他垃圾桶加1个小号的厨余垃圾桶。经向居民核实情况,有居民建议进一步调整分类垃圾桶的配置比例,比如目前厨余垃圾桶较小,一旦被盛满,有人就可能将厨余垃圾扔进其他垃圾桶中。

在现场调查核实时,记者碰巧遇见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记者向其亮明身份后,对方“建议”记者删除照片。记者在现场也电话联系了属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与现场社区工作人员的说法一致。

其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都很大,对此大家有目共睹,目前条例仍处于实施初期,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很多具体流程还没有理顺,再加上广大市民高度关注,自然会遇到种种难题。梳理市民近期向12345提出的有关垃圾分类问题我们也发现,实际上很多问题并非个案,也并非某街道、社区、物业工作不力所致,而是因为涉及多个责任主体,需要协调沟通来共同破解。何不尝试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多沟通、多倾听,依靠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难题,群策群力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