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启动“垃圾分类大考”后,北京也传出立法推动垃圾强制分类的消息,垃圾分类成为近一段时间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其实,在北京,垃圾分类并非新鲜事物,早已悄悄走进人们生活近十年。
2009年以来,北京朝阳区就遵循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在辖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朝阳区已在19个街乡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涉及居民小区1055个,社会单位约3600个,居民77.4万户、约201万人,形成了从前端投放、收集、转运到末端处理消纳全过程的垃圾分类模式。到2019年年底,朝阳区计划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积分调动源头分类积极性
做好垃圾源头分类,不仅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也省却了后期大量处理的分选工作。但如何引导老百姓主动参与源头分类却是一个难题。朝阳区用“小积分”解决了这个难题。
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废旧报纸积10分,200个积分折算15元,可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用品,或者享受家政保洁、理发等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在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五区提起“绿馨小屋”,居民们都知道,而且喜欢到小屋前面“排队”扔垃圾。
劲松五区占地0.18平方公里,居民楼17栋,居民户数1169户。据统计,社区日均产生各类生活垃圾近4吨。2011年起,劲松五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在0.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13个其他垃圾桶站,5个衣物收集箱,2个“绿馨小屋”,并配备分类指导员、分拣员、收集员约6名。
在“绿馨小屋”出现后,小区的居民们便渐渐习惯将生活垃圾分好类,手持积分卡,来到小屋里,用垃圾换积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残疾人家庭,“绿馨小屋”还提供预约上门回收的服务,让小区每一个居民都积极加入垃圾分类的大阵营中。如今,劲松五区的模式已经在整个劲松街道推广复制。截至目前,劲松街道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达到3.5万余户,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参与率达到60%。
位于高碑店北路白领家园小区于今年1月1日启动垃圾分类,同样选择了“积分模式”引导居民参与。走在白领家园小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横幅、展板,社区还通过专人分享垃圾分类经验、模拟分类试投、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垃圾分类知晓度。沿路前行,走到小区的一角,看到一处白顶棚子,这里就是白领家园小区的“厨余垃圾积分投放点”。朝阳环卫中心向社区居民发放了可降解的厨余垃圾分类垃圾袋,居民在家分类完成后,可以在早、晚固定时间前来投放,投放点设专人值守为居民积分。“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很高,现在每天有近300公斤的厨余垃圾通过积分兑换得到回收。”朝阳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关鹏介绍。
在“积分模式”的基础上,白领家园小区还引入了将垃圾现场“变废为宝”利器——堆肥箱,以增加垃圾分类的趣味性。据介绍,堆肥箱可将有机垃圾变成活性肥料。居民只需将有机垃圾倒入堆肥箱,同时加入垃圾量1/3的垫料,将垃圾与垫料充分搅拌,静置6-8周发酵完全后,可获得活性肥料。“肥料可以做小区绿化用肥,也可免费提供给居民用作花肥,实现了垃圾就地变废为宝。”关鹏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朝阳区的“积分模式”也实现了“互联网+”。目前,朝阳区正在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在双井、潘家园等7个街道办事处引入第三方企业,通过“分一分”APP打造小区垃圾分类全新产业模式,采取前端分类、巡回指导、积分奖励、有偿兑换等方式,引导居民分类投放。
分类转运明确垃圾流向
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要求,朝阳区建立了完善的分类转运体系,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分不同线路转运,确保分好类的垃圾在运输过程中“不混合”。
2018年,朝阳区共产生生活垃圾约21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100%。朝阳区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街(乡)收集,区转运,市(区)处理”的模式,区环卫中心采取定点转运和上门直运两种收运方式,清运至市区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进行处理。以位于东三环附近的双井桥东密闭式清洁站为例,该清洁站主要服务劲松和双井两个街道的11个大型社区,8个公寓大厦和4个商铺单位的垃圾收集、转运任务,平均日清运生活垃圾28吨,厨余垃圾5吨。该站共配置3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设备,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功能。
此外,楼内还设置了高频读卡器,当运送垃圾的车辆进入垃圾楼时,系统会自动读取安装在车辆上的标签信息,识别垃圾来源主体信息,结合垃圾收集箱底部支座上安装的称重传感器,可自动将垃圾重量归入该主体的账户信息中,实现垃圾精确计量和源头可追溯。据统计,朝阳全区共有垃圾收集转运设施299座,其中垃圾楼280座,包括街道系统133座,农村地区147座,全部由环卫中心负责管理。
此外,朝阳区还规划了17座垃圾中转站,由全区统一设计建设,环卫中心统一管理。垃圾中转站主要涉及14个乡,负责清运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以往采用直运模式运输生活垃圾,运输路程较远,前端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而到了末端垃圾处理厂在高峰期又会出现车辆排队现象。例如,高碑店乡原垃圾运至高安屯垃圾焚烧厂路程及排队时间超过3小时。高碑店中转站投入使用后,运输路程将减少至半小时内,并大大减少排队时间。截至目前,10个垃圾中转站已经建成通过验收,即将投用,剩余中转站也已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场内道路、草坪铺设等收尾工作。
不同于生活垃圾,由餐饮企业等产生的餐厨垃圾是由区环卫中心、市环卫集团负责免费收集、运输,直接运输至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朝阳区共有98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纳入规范管理台账。2019年1至5月,规范收运餐厨垃圾5.3万余吨,日均352吨、占全市的21.2%。
在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上,朝阳区各个小区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装修垃圾或大件垃圾集中堆放点,或预约上门实现大件垃圾不落地,通过增值服务,让居民逐渐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目前,朝阳区共有357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所有垃圾由有资质企业负责收集运输,并送到处理设施进行资源化处理。
此外,再生资源则通过委托第三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初分拣,经分类后再进入相关设施利用处理。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建立了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配合街乡设立的再生资源回收转运站及居民区、社会单位设立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及暂存点,朝阳区已经初步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三级体系。
末端处理消纳注重“资源化”
将垃圾最大限度资源化是朝阳区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2002年,位于金盏乡南部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落成,开启了朝阳区探索垃圾资源化的第一步。历经18年建设发展,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文明和谐,集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教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这里不仅是朝阳区垃圾资源化的最后一站,优美的园区环境也让这里成为婚纱摄影的热选地之一。
产业园通过焚烧、深加工、填埋等方式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持续处于行业标杆位置的两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比邻而建。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集先进处理技术于一身的朝阳清洁焚烧中心于2016年落成。焚烧发电厂占地70亩,设计日处理能力1600吨;焚烧中心占地80亩,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被列入国家清洁焚烧唯一案例。两厂2018年共处理垃圾134万吨,发电5.3亿度。烟气排放标准严于国家和北京市地方标准,且部分指标优于欧盟2000标准。
国内规模最大的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建于2010年,并于2018年底改造完毕。该厂占地30亩,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可将餐厨(厨余)垃圾进行固、液、油三相分离,分离出的固相送入焚烧厂发电,液相处理后回用,油相提纯至95%的粗油脂,再深加工为生物柴油。
北京首个采用PPP模式建设的固废处理项目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建于2018年底,占地面积270亩,设计年处理能力123万吨,其中包括100万吨建筑垃圾和23万吨焚烧炉渣。中心包括建筑废弃物处理系统、焚烧炉渣处理系统、资源化产品生产系统及配套设施,可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路基砖,透水砖等。
率先实现膜覆盖的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建于2002年,占地620亩,库容89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最先实现了全场膜覆盖,2011年2月1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废旧物资回收中心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113亩。通过人工分拣除杂,以及高效打包设备完成再生资源的原料化工作。中心分为废钢铁分切打包线、废纸分拣打包线、废塑料分拣打包线和废玻璃加工分选线。
另外,为有效消纳处置拆违、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朝阳区提出了“前段拆迁—中端处理—后端再利用”的理念,共建设8个临时资源化处置设施,对拆违、拆迁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实行就地消纳、原位处置,目前已经处理建筑垃圾600余万吨、生产再生产品约490万吨、销售利用约2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