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实施多年后,外卖行业的繁荣又带来了新的环保问题。据环保组织调研估算,全国外卖行业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其中大部分为不可降解的塑料餐盒。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推荐性国家标准《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针对绿色包装产品低碳、节能、环保、安全的要求,规定了绿色包装评价准则、评价方法、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其中特别提出,一次性餐饮具废弃物实际回收利用率应大于75%。
新国标的出台旨在通过“绿色包装评价”这一技术杠杆,倒逼企业更新产品,推动我国包装产业向绿色模式转变。
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标准的发布让企业看到了环保餐盒的市场机会,同时,受成本和实用性等多种因素掣肘,目前来看,环保餐盒大范围推广仍面临很多问题。
降解和非降解价格相差数倍
“目前我们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国内市场只占很少的市场份额。”山东天和绿色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卢姓销售经理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该公司是山东为数不多的环保餐具生产商,其以麦草浆为原料生产的一次性环保餐具及包装制品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则仅限于部分超市、电商以及部分外卖平台等。价格因素制约了一次性环保餐具在国内的推广。
“一个发泡塑料餐盒的批发价9分钱就能买到,纸浆餐盒的价格在0.35元-1元左右。”卢姓销售经理解释说。
外卖达人小李一年点外卖的次数超过了300个,对餐盒是否可降解,他的体会是多数商家提供的都是透明的一次性塑料餐盒或者是发泡餐盒,纸质可降解餐盒很少。
“一个餐盒差几毛钱,看着不起眼,可是一天下来,就能差几百元,对于小本生意,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经营着一家实体快餐店同时也提供线上外卖的店主李强说。
山东天和绿色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卢姓销售经理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他们生产的环保餐具较大的购买商是盒马鲜生,其他外卖餐饮商家需求量有限。
工艺和实用性制约
事实上,除了价格因素,纸质环保餐盒推广还受制于工艺和实用性的制约。
“纸质类可降解餐盒有一个缺点,就是汤汁类的外卖很容易被渗透变形,不等送到消费者手中就面目全非了。”济南市连城广场地下一层亿食客美食广场的一位商家如是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
正值中午饭点,在该美食广场,经济导报记者看到,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多个“外卖小哥”集中穿梭于各个美食摊位间。“像炸鸡、薯条、沙拉等西餐类食品商家一般喜欢用纸质餐盒,中餐类带汤汁的外卖就主要是以透明塑料餐盒为主了。”关于商家如何选择餐盒,一位饿了么外卖小哥颇有经验地说。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济南市扬海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卞姓销售经理的认同。“纸浆餐盒虽然可以降解,但是会粘米饭,不耐水蒸气的高温,容易吸潮变形,密封性差。”卞姓销售经理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中西餐饮食习惯有差异,相对西餐,中餐汤汁多,西餐更适合纸质餐盒。”在上述山东天和绿色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卢姓销售经理看来,公司产品大量销往国外,从产品的适应性来看,也与这种中西餐饮食差异不无关系。
对此,他表示,目前公司也一直在着手研究和进一步提升纸质餐具的生产工艺。
环保餐盒的市场机会
上述新出台的《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提出,“绿色包装”内涵为“在包装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在满足包装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的包装”。
这一提法也让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经纶看到了环保餐盒的市场机会。
此前,该公司生产的一种“能被微生物吃掉”的双降解生态地膜,在农用推广中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另外,公司也应一些快递企业要求,为其定制生产了可降解绿色快递包装袋。在周经纶看来,今后,将这种材料运用于生产可降解餐盒也不是问题。
“去年,我们给韩国客户做了一批透明的可降解餐盒,效果不错。这个绿色标准的出台,对企业是个利好。我们下一步也准备在国内可降解餐盒领域有所涉足。”周经纶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不容忽视,我国包装行业规模庞大,目前国内生产企业约20余万家,涉及产品种类数以万计,然而超过80%的企业以生产传统包装产品为主,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包装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化先进技术以及绿色包装意识,难以满足当今市场对绿色包装产品的需求。
采访获悉,目前,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外卖餐盒主要有几种:PS(聚苯乙烯)餐盒、PP(聚丙烯)餐盒、纸质和天然秸秆等原料制成的可降解餐盒。其中,PS(聚苯乙烯)餐盒由于污染大、难降解等原因,早在上世纪末就被扣上了“白色垃圾”的帽子,在1999年被国家一纸禁令宣布淘汰,2013年发泡餐盒被解禁。
值得关注的是,PP(聚丙烯)餐盒虽然号称弃后可通过生物或光进行降解,但是,业内有人士指出,其降解性能并不是十分理想,正常情况下,需要暴露在野外2-3个月后,才能开始慢慢变薄、裂成碎片,直至降解。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外卖消耗量庞大,来不及与太阳亲密接触,就直接与其他垃圾一样进入了焚烧、填埋阶段。
分析人士认为,这类餐盒,回收是待解的难题。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对于废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仍没有相应的补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