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聚焦资讯 >

垃圾分类,到底该强制还是该引导?

发布时间:2019-06-06 15:23:00   来源:    浏览次数:



image.png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鼓励引导多年,但是成效不明显,是继续加强引导,还是推行强制,引发热议。


为了好习惯,强制又何妨


北京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引发高度关注。有观点质疑,垃圾分类是好事,但强制分类是否过于武断?应看到的是,“强制”这个词虽然容易让人产生消极联想,但评说强制垃圾分类好不好,关键应看两点:紧迫性和必要性。


今天,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全球大城市的难题,具体现象包括填埋场侵占土地、垃圾造成长期污染、垃圾焚烧厂被周边居民抵制等。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离不开垃圾分类。妥善分类,能有效减少源头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确保被焚烧处理的垃圾无公害。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是从源头就做好分类,但目前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费用高。今天的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必要性看,强制垃圾分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理念,1996年,北京就推出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知易行难,20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选择如何完成一件日常事务时,大多数人倾向于“方便”而不是“高尚”,既然正向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手段。


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还真不能完全指望自觉。正面宣传引导的覆盖率很难保障,总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对这些人来说,适当的惩罚手段是确保他们正视垃圾分类的唯一选择。同时,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能有效防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但不会强制绿色出行;我们倡导志愿服务,但不会强制志愿服务。之所以不强制,是因为比起带来的益处,强制手段会产生更为明显的反作用。但垃圾分类不一样,在垃圾围城成为现实困境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全民行动起来,每个人都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万事开头难,好习惯的养成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为了清洁的城市、友好的生态,强制垃圾分类又何妨?


还需细化引导,做好服务


垃圾分类是环保理念问题,需要建章立制,但关键还需要加强引导,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其中。


国内垃圾分类鼓励引导了那么多年,效果不佳是事实,可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垃圾分类引导做得还不够细、不够实。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绝大多数居民知道应该进行垃圾分类,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垃圾分类准确率还比较低,造成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是因为广大居民没有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比如,一项调查中,有一半人认为香菇干是干垃圾,一半人认为是湿垃圾,垃圾分类还处于靠猜状态,凭个人感觉处理垃圾,要切实解决居民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的问题,重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正确率。


信息公开,是调动居民参与的首要前提。比如,日本东京都新宿区政府通过其官方网站详尽公布有关该区垃圾分类和投放方法、垃圾收集与处理流程以及垃圾排放量变化等信息。将每种垃圾的分类与投放方式说清楚,居民才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将每天排放的垃圾量以及垃圾处理所需经费、造成的问题等信息告诉居民,让居民明白自己对环保做出的贡献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才能让他们对垃圾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广泛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居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垃圾问题讨论,才能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响应。


越简单,越便民,才会有更多居民愿意参与。一些地区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多种类型。不过,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受访居民认为生活垃圾应当分为三类及三类以下,易于操作。要增强垃圾分类的约束力和准确率,一个重要前提是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更简单、更可行。同时,引导居民垃圾分类还要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针对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垃圾服务;针对老年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细致讲解等等。做好细节安排,才能帮助每一位居民都提升垃圾分类的意识。


鼓励垃圾分类,不妨来点小奖励。在德国等国家,玻璃瓶退还给超市,每个瓶子大概可以换0.15-0.25欧元。在德国超市里,1升牛奶标价为0.99欧元。几个瓶子就可以换购牛奶,这样的垃圾分类回收,居民怎会没有动力?在国内,镇江句容等地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也是提高居民积极性的有效做法。奖励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段,最终还是希望最大限度凝聚居民共识,让垃圾分类这件最难推广的小事,变为每位居民的行动自觉。


外部链接


1.垃圾分类要提高站位脚踏实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现代社会,消费品极大丰富,人们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制造着垃圾。据了解,全国有200多座大中城市都存在垃圾围城的现象,原因是垃圾处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因此,推行垃圾分类已成为许多城市改善环境,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举措,而立法破解“垃圾围城”更有助于垃圾分类走出困境。

垃圾分类实质上是个生活习惯问题。纵观国内一些城市垃圾分类,之所以难推行,就在于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督导和不督导效果差异明显。比如,需要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但准确投放率也仅有30%左右。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难题,源头也就是居民家庭如果做不好,后面的难题就成倍地增加。因此,需要加强立法,用法治倒逼人们生活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实质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问题,一方面是居民习惯问题。要破解难题,需要从管理入手,用管理促居民习惯养成。从管理方面看,必须找到突破口。既要学习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垃圾需要分类,管理和处理同样需要分类和细化,否则这项工作总是得不到实质性推进。从居民养成上看,既要有法治的约束,也要跟进宣传引导,用制度涵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和理念,以正向激励为主。如果居民在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中完成的顺利、便利,又有奖励,相信很多人还是乐意为之的。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从娃娃抓起,很多先进的文明习惯孩子是可以反哺和影响家长的。


2.垃圾分类,应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治框架。眼下,垃圾分类工作,在上海社区内进行得怎么样了?


近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这一导则的意义就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并且细化相关规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基层分阶段开展“定时定点”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


毋庸置疑,“定时定点”扔垃圾便于对垃圾分类情况集中管理。因此,这项规定当然有实行的必要性。可最近,却有人在朋友圈里发出感叹:我家的垃圾怎么办呢?


原来,近日收到小区发来的短信,通知其垃圾投放时间为每天上午的7点到8点半,以及每天下午的6点到8点。而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却很难做到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投放垃圾。


这确实是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一些图片。图片显示,在标明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前,一片狼藉。而在图片下方的评论里,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不和谐音的存在。


细细想来,其实各方都有难处。社区管理者照章办事,试图快速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这本无可厚非。而社区居民匆匆赶到垃圾箱前,在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投放时间的情况下,无计可施,只得用错误的方式抛弃了垃圾。平心而论,这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规定,“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时长每日宜设置为3至4小时,并选取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间段”。就此而言,社区的做法完全合规合理。


但是,《导则》也提到,“开放时间段和时长可根据小区定时定点推进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及增减。”显然,该社区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关设置,仍旧沿用比较刚性的规定。


其实,《导则》还明确指出,定时定点制度实施过程中,应该设置“准备期”“实施期”“维持期”。这一举措的目的,就在于给各基层单位逐渐适应和调整的空间。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找到了让部分市民在投放垃圾时感到尴尬的问题根源。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先进的理论和复杂的实践结合到一起。

话说回来,在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过程中遭遇一些问题,纯属正常现象。毋庸讳言,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成长和成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注意的是,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某种为了“完成任务”而硬性推动实施的情况,会不会再次发生?


或许,更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条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夜之间的巨变。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将是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成千上万户家庭。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的情况都不会雷同,可想而知,要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战役”,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也因此,我们更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建设。尽管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就在我的身边,还有部分长辈不能熟练掌握分类投放垃圾的准则。这是应该被正视的现实。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遭遇问题之后,某些自媒体立马冷嘲热讽,开始“带节奏”,千方百计地贬低垃圾分类工作的价值。一时之间,部分不明所以的网友也无意识地加入其中,抱怨起不能适应垃圾分类所造成的困难。甚至还有人对垃圾分类的前景表示彻底的悲观,恨不得彻底废止这项工作。


这些牢骚和“怪话”,能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回溯历史,如果遭遇挫折就停滞不前,遭遇非议就退缩放弃,上海会不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呢?我想,每一位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市民,心中也都有答案。


说到底,垃圾分类,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推进能源再生,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要知道,明知前路充满荆棘,也要不遗余力地推动这项工作,原因无他,正是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福祉。

不必怀疑,垃圾分类,就像上海人民曾经创造的一项项伟大成就一样,必定能够得到落实。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更应以平常心对待这项工作。既不要因为眼前的阻碍就消极应对,也不要因为任务的复杂就丧失耐心,更应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垃圾分类,或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环,但对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多。爱排队、守规矩背后,体现出的是海派文化的理性包容与契约精神。如今,又一个对市民素养提出高要求的挑战来到上海人的面前,我们没有理由退缩。


3.北京今年6成街乡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今年年底,北京将在总计224个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60%以上。此外,北京还将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50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


此外,今年全市9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治理,门头沟、怀柔、延庆区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验收,完成全市16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5%的治理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招标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308包,有三十多家垃圾分类专业公司参与了垃圾分类等业务,促进了北京垃圾分类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开展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排放登记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调控核算平台、扩大垃圾分类收费价差、对减量进行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今后完善垃圾收费制度创造了条件。


北京今年将完善垃圾分类价格机制,试点探索餐厨垃圾全量收费改革。在示范片区创建方面,将在224个街道(乡、镇)开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60%以上。


这是我们日前从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了解到的信息,在此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作了关于“大力促进源头减量,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具体来说,完善垃圾分类价格机制、试点探索餐厨垃圾全量收费改革就是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实行事企分开,开放市场,建立国有企业与社会企业公平竞争的机制。按照准公益性定位,研究基于市场的再生资源专营政策,以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投资政策,打开通道,欢迎社会专业垃圾收购等力量加入到垃圾分类当中来,使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规范参与垃圾分类企业“进得来、收得着、出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