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于联盟 > 联盟动态 >

凝聚共识共筑低碳循环未来 | 2025年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03 16:11:03   来源:    浏览次数:

会场.jpg


2025年3月29日,“2025年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

刘建国.jpg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会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


本次论坛由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支持。论坛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会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主持,汇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围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推动行业发展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马荣1.jpg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在致辞中提到,专委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系统化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在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构建行业自律履责模式、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等方面展现了示范价值。面向“十五五”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要求,她呼吁以更强的使命感、更扎实的举措,继续深入推进EPR制度,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江凤凤.jpg

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凤凤


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凤凤在致辞中提到,陆海环保多年来专注于废弃复合包装材料的再生处理,持续投入回收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在厦门成功落地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项目,实现了低值可回收物的全品类、规模化回收与智能化、精细化分选,从再生资源产业链源头打通了“垃圾”到“资源”的价值转化堵点,愿意为中国低值可回收物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牟晓燕.jpg

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利乐公司大中华区企业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牟晓燕


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利乐公司大中华区企业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牟晓燕在发言中提到,专委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国际上也具有领先性的基于目标制的行业自律履责模式。未来,专委会各成员单位将继续坚定落实国家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持续探索新的履责工作机制、模式,力争形成更多更好的经验做法,为其他低值可回收物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履责模式。同时,专委会也呼吁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乃至更广泛的包装领域相关方积极开展行动,群策群力,共同提升我国包装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为构建“无废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行业力量。


胡华龙.jpg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胡华龙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胡华龙深入剖析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的意义。他认为,政策、国际履约、技术、市场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将共同推动低值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低值回收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将迎来更广阔的未来。他提出构建"产品-废物"双向标准体系,建议关注欧盟碳关税、再生材料应用等国际规则对产业链的倒逼效应。


么新.jpg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做了题为《“十五五”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的主题分享,回顾“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全球视野研判"十五五"循环经济趋势,指出塑料公约谈判、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等国际动向将重塑产业规则,建议行业把握碳市场扩围机遇,加快构建数字化追溯体系应对国际认证挑战,同时布局"一带一路"市场输出中国模式与技术装备。


郑文宇.jpg

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郑文宇


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郑文宇介绍了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厦门市自2017年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历经从覆盖普及(1.0)、规范标准化(2.0)到聚焦减量资源化(3.0)的升级,创新打造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入选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自建成投产以来,不仅加快厦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为垃圾分类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厦门模式”赋能添翼。


吴广龙.jpg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塑料污染防控研究室主任吴广龙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塑料污染防控研究室主任吴广龙分享了《国际塑料污染治理进程和中国行动》。他系统介绍了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动态及国际谈判进展,并表示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技术革新强化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向国际社会输出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体系、蒙牛可回收设计等8项本土经验,推动“蓝色循环”等塑料回收项目,探索可复制的地方治理路径,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注入中国实践。


兰孝峰.jpg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固体部综合室主任兰孝峰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固体部综合室主任兰孝峰在《“无废城市”框架下其他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典型案例研究》的主题分享中提到杭州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健全回收网络、普及回收理念等手段,打造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富伦模式”,成功实现变“废”为宝建议通过碳交易机制增强市场化支撑,助力“无废城市”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


钱名宇.jpg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环境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钱名宇

郭晓玲.jpg

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郭晓玲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环境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钱名宇和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郭晓玲共同介绍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资源化利用最佳实践》。报告以“重塑包装——中欧合作赋能回收循环价值链项目”的厦门和苏州试点工作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在厦门和苏州开展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及低值可回收物的社会回收试点情况,建议未来废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回收应积极融入当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倡导全产业链参与,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多维社会参与体系。


徐明.jpg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徐明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徐明老师介绍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回收性设计指南》团体标准研制工作。该项标准通过规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关注包装材料的选择、生产流程优化以及回收利用效率的提升,从管理层面出发,促进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高值化利用,进而构建可持续循环体系,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王玉涛.jpg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团体标准研制工作。该标准为突破复合材料包装碳足迹核算系统边界模糊、数据采集困难、方法学不统一等瓶颈,提出行业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范评估程序、核算边界,以及产品碳足迹绩效报告的具体要求。该项团体标准将为行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赋能,促进产业链企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圆桌.jpg刘建国教授主持圆桌讨论


最后,刘建国教授主持圆桌讨论,邀请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利乐公司大中华区企业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牟晓燕,蒙牛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蒙牛公益基金会监事林笛,维他奶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古陶,OATLY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林春燕,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羊军,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副总经理林蔚芳,以及上海睿斯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恺共同畅谈“EPR履责实施过程中相关方责任界定及履责实践”。


论坛期间,参会代表还参观了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该分拣中心由厦门城建陆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采用厦门全球领先的分选工艺架构,基于视觉感知、AI智能、近红外扫描等智能分选技术,对低值可回收物进行高效、准确分选,是垃圾分类处理链条扣上关键一环。


本次论坛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多维对话,形成了以制度创新驱动循环转型、以科技赋能提升资源效率、以协同治理构建产业生态的广泛共识。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这场汇聚智慧的思想盛宴,必将激发出更加强劲的绿色变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