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登陆
关闭窗口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于联盟 > 联盟动态 >

“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厦门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03 15:51:22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9日,“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厦门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由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北京市过程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邦普循环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厦门市新能源蓄电池综合回收与利用产业协会协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支持。本次会议邀请了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科研院所、相关产业链企业代表共120余人共同参会。本次会议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于可利和联盟秘书长何叶共同主持。

 会场.JPG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在致辞中表示,联盟成立以来,为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推动我国废旧动力电池行业的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许会长号召全行业共同携手,同心同行,为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创新发展处处长梁盈鑫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实现全方位突破,相关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环境命题,更是战略资源争夺的关键。梁处长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次资源事业部总经理吕喆作为协办方代表,欢迎大家相聚鹭岛,倡议大家构建绿色循环,技术引领"的新格局,共建技术生态圈、共筑数字新基建、共享绿色新机遇,厦门钨业愿与各位携手,让每块退役电池都找到绿色归宿,让技术创新成为撬动零碳未来的支点。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带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最新实施进展”主题分享。她介绍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潮来临。为破解回收难题,国家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为抓手,通过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推动构建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强化数字化监管,规范回收渠道。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政策明确要求对退役电池实施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并严控非法拆解,提升规范化回收率。下一步将完善立法与标准体系,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电池设计与回收联动,提升再生原料纯度。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迈向规范化、高效化,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持。

电池之家(北京佰特豪斯科技有限公司) CEO李海涛在主题报告《大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中提到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未来五年动力电池年均退役量约34万吨,预计到2029年,累计退役量超300GWh。北理新源研发的“电池之家”平台,可围绕电池评估检测、实时监控、竞价拍卖、撮合交易、仓储分容、供应链金融等开展系列服务。平台以“让电池更透明,让交易更省心”为使命,致力于打造行业权威的电池价值评估与共享交易平台。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徐明在“天工数据库,助力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分享中提到,碳足迹管理已成为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抓手。我国通过“天工计划”构建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数据库,覆盖55个行业、7万条数据,并加入联合国全球LCA平台,成为第三大国际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同时提升中国电池碳足迹核算的国际认可度。徐明强调,数据库数据已支撑欧盟电池法规合规要求,中国电池碳足迹核算结果较欧盟现有数据降低20%以上。目前,清华大学牵头成立碳足迹产业创新联盟,联合43所高校及龙头企业,推动国际标准互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核心支撑。

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与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受到了行业的关注及认可。2019年至今,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科院过程所与联盟共同联合发起编制了《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5版),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环境研究部主任孙峙,联盟秘书长何叶,格林美电池回收板块、动力再生回收副总监盛一唐,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部长武双贺作为见证嘉宾,与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5版)新书发布的启动。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环境研究部主任孙峙详细介绍了《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5)》的内容,他指出,全球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锂、钴、镍等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需通过循环利用破解“卡脖子”风险。白皮书聚焦双碳目标与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提出“资源-环境-安全”协同的技术路径:针对退役锂电池,团队研发了预处理分选、梯级提取及污染物控制技术,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已在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落地应用。同时,孙峙强调需应对欧盟碳足迹监管及海外政策壁垒,推动产业链布局优化,并呼吁行业加强AI数据驱动与标准体系建设,为全球资源循环提供中国方案。新版白皮书将纳入碳减排评估框架及“一带一路”产业实践,为政策制定与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于可利介绍了国家统计局《废旧物资经营回收统计调查制度》,他提到,为了解我国废旧物资经营回收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国家统计局积极开展废旧物资行业经营回收统计工作。他对联盟有幸参与的废旧电池回收统计工作寄予厚望,希望联盟发挥自身力量,号召会员企业积极准确填报相关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税务总局人才库成员、北京财税研究院研究员牛老师作《政策法规与反向开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主题分享。国家税务总局2024年5号公告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可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进项票缺失问题。政策允许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抵扣)或普通发票,自然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超限按1%缴纳;个人所得税按0.5%预缴,次年3月底前汇算清缴。牛老师指出,政策实施后虽推动行业合规化,但仍面临执行难题:跨地区标准不一、技术系统支持不足、企业资料管理压力大。此外,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强化监管,严打虚开发票风险,企业需完善合同、磅单等证据链并建立合规内控体系。牛老师呼吁企业珍惜2025年过渡期,避免白条入账,强调“交易真实性”是防范稽查风险的核心,建议借助专业团队优化税务规划,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环保设备工程系副主任高文芳做了题为《锂电池绿色低碳回收技术评估与应用》的分享。锂电池回收需兼顾资源循环、环境效益与低碳发展。其团队研发了多维度碳足迹评价模型,对比湿法、火法及直接回收工艺,发现直接回收碳排放最低,磷酸铁锂电池碳减排优势显著。通过物质流分析识别金属损失环节,建立碳排放等级评定体系(《动力锂电池再生利用企业碳排放强度等级及评定方法》),为行业首套低碳评价标准。研究还提出绿色回收综合评价模型,整合资源关键性、环境影响及经济性参数,优化工艺选择。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次资源事业部/锂电循环业务总监祝小明在论坛中指出,公司以“2+6+N”模式布局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依托厦门、赣州两大生产基地及六大区域运营中心辐射全国,整合拆解、打粉、再生全产业链闭环。针对海外市场,聚焦欧盟及东南亚地区,通过拆解打粉实现资源回流,并计划在法国建设湿法厂以应对欧盟本地化政策要求。祝小明强调,海外布局需遵循“先市场后建厂”原则,协同当地合作伙伴(如法国Orano集团)构建供应链,同时规避政策与成本风险。目前,厦门钨业已形成“回收-梯次利用-材料再生”完整产业链。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高级工程师吴帅锦吴帅锦解读了全球首项黑粉国标(GB/T 45203-2024),将黑粉分为镍钴/磷酸铁锂两类两级,明确水溶性氟化物(Ⅰ类二级≤0.4%、Ⅱ类≤0.1%)等关键指标,允许合规产品进口。配套海关公告将支持海外黑粉合法回流,但需应对欧盟出口限制及工艺适配挑战。标准外文版已审定,拟推动国际标准,构建全球循环体系。

3月30日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7年4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是厦门市第一个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次会议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多维对话,凝聚了以“制度创新驱动循环转型、科技赋能重构资源效率、协同治理重塑产业生态”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共识。未来,行业需加速整合非正规渠道,深化碳足迹互认与国际标准输出,让每一块退役电池成为撬动零碳未来的支点,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绿色变革浪潮。